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20-05-16
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却12年不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写万字书信控诉其’罪行’
儿子控诉
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王猛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稳定的信心。
’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和控制,因为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中的‘爱’调和。’他说。
在他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34岁的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电话、qq、微信。他找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万字长文
内容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1月23日傍晚6点30分,北京海淀的一栋图书大厦前,王猛老远叫出了成都商报记者的名字。’我在国家新闻出版局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句话。
他背着双肩包,里面的电脑里装着他至关重要的一封信——足有15000余字,15个关键词下,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的不顺利,行文间,言辞激烈。说是记录,其实更是一种控诉。
随后,我们走进图书大厦后面的一个糕点店,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掏出电脑打开了这封长信。在对话过程中,他的目光很少离开电脑,’要说的话都在这儿写了的’。很显然,相比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他认为,这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稳定的信心。他坚定地回答,’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和控制,因为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中的‘爱’调和。’
他将长文发给了多个朋友——不过二三十个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学,内容也有精简。他希望给这些年轻父母一些参考,说明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也想给自己寻求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可以做些什么。
控制之爱?
’父母的付出是为了控制’ ,爱按喜好包办事情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目光凝重,说完话紧咬着嘴,’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班级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就告诉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有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要求也没被准许。’当天的演出让班主任老师很是不满,开场前,’我提出把裤腿卷起来……遭到了当众怒斥’。
王猛说,他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直到大三,我才真正意义上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来穿。’他站起身说,’衣服现在可以自己选,而失去的学习机会和社交机会却再也回不来’。
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的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走出大院的时间也不过是参加校外一些竞赛或者探亲旅游。但即便到校外上奥数培训班,’母亲也很不乐意’。
王猛介绍,小学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学奥数很有感觉,但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他参加奥数考试回家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王猛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微小的事,但被母亲人为放大了。而面对母亲的说法,父亲也没有表达什么异议。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要到市区学校上学,但遭到家人拒绝。’理由则是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以及太小不能骑车——高中了还小吗?’。最终,他留在了大院继续读高中。此后,他多次争取也均遭到了家人拒绝。
尽管后来以理科状元的成绩考上北大,但王猛依然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学校本身封闭且资源有限,跟同学的交往总体上也不频繁。’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到远离家乡的城市上大学,就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上大学后也不断给我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我的同学了解我的情况。’王猛说。
即便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这种’控制’也依然没有结束。’一样找到了他们的一个‘老朋友’来关照我。’但这位’老朋友’却并没有给王猛留下好的印象,也因此与家人爆发了激烈冲突。此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与王猛与家人矛盾的爆发,并最终决裂。
’情感孤儿’
成长中数次’求助’ 都未获家人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得到家人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曾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传到亲戚耳里时再次遭到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他还因此反遭训斥。’
发生在高三暑假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释怀。王猛说,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了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王猛介绍。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父母也没有搭话。直到最后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遇了父亲的一阵说教和责骂,’父亲大概意思是说,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但实际上,我期盼他们能当场用一个得体的反应化解尴尬,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认为,’换一个处理方式后果会不同吗?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之前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也有如此遭遇。王猛称,在继续留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他在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糕,同样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当他再次向父母提出自己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他,而是提出’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再往后,在大学期间与大姨的不和,以及到国外读研究生与父母’老朋友’的不认同时,父亲依然要求他要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即便说出了我的道理,列举出了他们的不对时,父母的反应仍是不以为然。’
他说,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孤儿’。
彻底决裂
拉黑父母联系方式,近10年仅回过一次家
一次次寻求帮助,希望得到认可和回应都失败后。王猛开始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
2005年春节,成为王猛在家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他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了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王猛介绍,多年来他频繁因此事遭到嘲笑,加上自己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再也没有忍住,站起来与亲戚怒目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有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过春节。今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2008年,王猛决定出国读研,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他讲述了自己与父母的’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称自己无法与之交流,’信有4000多字,寄给了家人,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个朋友的关系,一方面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渐渐远离这位‘老朋友’,也保持和修复与家人的关系。’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他们)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却称绝交太狭隘无理了,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
此后,2012年,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王猛口里的机会,正是此前一次次他被’拒绝’的主动求助。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待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
那次见面在父亲的车里,主题是对峙和质问。王猛质问父亲此前种种,情绪有些失控,母亲在一旁泪流不止。走出车外,母亲要王猛回家坐坐,他僵持了许久才进了家门。
母亲提出能否在家住一晚,他回答’没时间,立马就要走’。
自我救赎
意识到性格弱点,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了一家做遗传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虽然专业对口,但他并没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了问题,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他一时陷入了迷茫。
事实上,王猛已经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但他认为当时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他决定拯救自己的心理——换一个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回避自己动手能力差,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时,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地回想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他找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在与咨询师的交谈中,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了一份,但父母却’不以为然’。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悄悄回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但他特地叮嘱不要让父母知道。回国后,在经历了几年曲折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到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项目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孩子的记忆、情感如何产生、知识如何获得等,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王猛的父母并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当被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去年国庆,王猛收到了来自父亲的邮件,家人’突然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冷冷地回了一句’我知道我喜欢的话题该跟谁聊’。
同学声音
父母教育可能出了问题,他的控诉也有些钻牛角尖
小白(化名)是王猛初高中同学,在失去联系多年后的一天,她收到了来自王猛的长信,这时她已为人母。’他是当年的市理科状元,上了那时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成绩在班里从来都是一二名,但有些孤僻,不善言语。’小白算是王猛当时班级里仅有的几个好友,但后来两人仅在王猛上北大的头几年有过联系,除此,维系关系的只是一个QQ号,至今彼此都没有存下电话。收信那一刻,小白惊讶不已。’我理解他的感受,也认为他的父母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但他对很多事情的控诉还是明显钻牛角尖。’小白说。事实上,信的内容里,王猛几乎没有提及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
’他为何举轻若重?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
父母不解
’他从小认真执着,但现在已经认真过头了,成了过分较真。’老王觉得,儿子的经历并不是过不去的。’他举轻若重了,为什么不能慢慢忘掉过去,向前看呢。’
看完儿子的万字长文,老王说,’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不过,他也开始反思,觉得曾在处理儿子’求助’上,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的’抱怨’已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但没有实质内容。’
老王没想到,这份’最后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最近,他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儿子为什么会决裂远离?每想到一点便记在手机上。’具备自立实力、具有独立意识’’眼前事忙乱不堪,远方人何必顾及’’远离难免生分’……到现在至少已总结了15条。只是,他的这些思考,远在北京的儿子并不认同……
儿子不回家 已慢慢习惯 ’他把我们拉黑了’
这些年,刘阿姨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王猛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然而,大部分信息都没得到回应。儿子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一次是’有事,不回’,另一次仅有一个’不’字。前些年,老两口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QQ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微信。’
嘴上说坚强,但刘阿姨却不时用纸巾擦眼角。’每年春节都会有人问你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她觉得这么回答是在为儿子维护面子,’不然要我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对于儿子控诉母亲用怪异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她也有自己的说法:’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建亲密联系,他们认为主动权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是永远打开的,’你走近,我们不会反手推开你’。
但在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已经那样了,能相信突然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儿子,把你抚养大,送进北大,你照顾到他们的感受了吗?’成都商报记者反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
搞不懂儿子
’找人照顾他,我们错了吗?’
刘阿姨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儿子12年春节不回家,彻底决裂也已五六年,身为父母难道没有思考过其中原因吗?
在老两口看来,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刘阿姨来,儿子的这些举动再正常不过了。可现在,他们却连儿子具体在哪里做什么都不清楚。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时,他拿到了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了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要做一个顶级的心理学专家。’老王说,从这种种表现来看,儿子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他认为,就是到了后来,儿子在国外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相处不愉快,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都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
’你这是在国外,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有人介绍有一个朋友在那边时,如果换做你出国,你父母会怎么做?肯定会帮你联系,在必要时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为了要控制他吗?’刘阿姨说。
老两口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到底为何让他如此远离家人?
’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这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对此,刘阿姨似乎并不认同。’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都不在我们身边,人生一半历程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她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我们单位那时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在犯错后,生命最后时刻就在埋怨他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地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一些。’
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刘阿姨几乎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时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但唯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决定其衣着问题上,老王认为,外面的学校没有大院学校环境纯净,担心会对孩子成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无论在哪里上学,更重要的还是自身先天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的确会帮儿子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儿子抗挫折能力不够 ’他把所有问题迁怒于家人’
最近,老王分析了儿子与家人远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和老伴达成的结论是: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抗挫折能力也是不够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存在,’为过去痛苦,为他人买单,这就是症结所在。’
老王说,儿子一直很优异,但到了北大后,肯定还会有比他更好的学生,所有在大学后期就出现了情绪问题。之后,虽然毕业后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一开始工作也很用力,但受到同事的一些影响后,又觉得不对劲。再往后,去美国读研究生时,还有很高的目标,要做最牛的心理学家,前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加上对周边人的看法,最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
’他从小认真执着,但现在已经认真过头了,成了过分较真。’老王觉得,儿子的经历并不是过不去的,只是他偏偏老揪着过去不放,’一直叫他与人为善,举重若轻,但现实是他举轻若重了,为什么不能慢慢忘掉过去,向前看呢。’
父母反思
’我们忽略了他的不一样’
反思曾忽略儿子心理感受
成都商报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希望他能够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王父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有些太放不下。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性格中存在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是否自身也存在问题。他觉得曾经在处理儿子’求助’上,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自己当时真的站在了他的角度,或者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老王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要求他一定要与他们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老王说,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一个人的成功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影响,他坦言更注重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似乎要弱得多,’你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你’,但在儿子身上,自己对其先天因素有过忽视,’比如性格’,也对后天不予重视。
在王猛看来,父母在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他们自身在成长中受到的影响,也导致教育实践中的错误不能及时预防和纠正。’父亲在一个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长大,极端自卑,母亲作为老幺从小受宠爱。’老王对此表达了一定的认同,但也有否定。
老王介绍,老伴从小受宠,在性格上会强势一点,在孩子成长中当起了衣食住行的管家,自己则在言语教育上多一些。不过,自己并不自卑,即便在成长过程中,家庭遭变故时也能挺过来,’过去’并没有让自己陷在其中。
或许也正因如此,老王无意间以为,儿子过去的经历其实并不算什么,一样能够过去。可偏偏王猛在意的正是过去。这点上,老王也觉得确实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别人,包括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80后不可能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磨难,也就不可能有那么豁达和坚韧,但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叛逆,这比我们强。只是,跟同时代相似经历的人比较,显得过于特立独行,这就不是我们要求过高的问题了。’
’其实,近几年我们对他不仅没有过高的要求,甚至已经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快乐,愿意怎么生活都行,我们的感受,别人的评说都无所谓。’老王说,也许只能如此体现对孩子的爱了。 (文中人名系化名)
决裂背后
父母没有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儿子试图’惩罚父母’,其实惩罚了自己
独立儿童工作顾问杨海宇表示,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是被认为比孩子知道得更多,人生和社会经验更丰富。以此观点出发,有的家长育儿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且落实一个人生成长的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一套不可商量和不可交流的规矩。
实际上,前沿发现和实际观察都告诉我们,儿童从生下来就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无论深浅,无论大小。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寻求独立的空间和发展可能。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这拉锯几乎是一边倒的,因为在童年时期,父母手中所握有的权力和能量是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独立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
这就是在这样的拉锯中成长的儿童,所经历的碰撞。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几无价值。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斥着这拉锯和冲突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婷认为,单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认知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父母层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新闻中的北大毕业生多次提到,父母在应该站出来保护他的时候,是沉默和不以为然的态度。当他向父母寻求某些帮助时,父母也没有积极回应。这位年轻人在现在这个时候,已经离开家10多年,向父母一一列举这么多事来进行’控诉’,控诉的背后反映的恰恰是他想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儿子来说,他说自己也学习了心理学,几次尝试做心理咨询的效果都不太尽如人意。其实,越是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越想主动去了解心理学知识,反而不容易解决问题。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反而导致他不能全身心投入。他认为父母没有接纳他、认可他,让他很愤怒,就跟父母离得远远的,甚至不联系。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惩罚父母,但其实惩罚的更是他自己。(成都商报记者 赵瑜)
老师和同学声音
父母保护多少有些过度
他爱和自己较劲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上进,喜欢跟自己较劲,比如在体能方面,如果班级里其他同学比他好,他也非要去锻炼好。他在班级里孤立少言的状态也让老师担心,怕他太过压抑出现心理问题。
在王猛高中同学小白看来,父母在对王猛的保护上,多少还是有些过度了。她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都在大院里,仅有几分钟的距离。她讲到一个细节,但凡天下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等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这样。’
不过,对于王猛抗挫折能力这一点上,小白有着和王父同样的观点。’他(王猛)以前在班级里会显得孤僻一些,虽然一直也很优秀,做事很用心执着,但抗挫折的能力却是要差一些。另外,因为从小在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在社交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外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也自然差一些。’小白认为,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