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20-05-16
文/麦吉
来源:Panopath过来人
我之所以会选择同时准备国内高考和国外申请,说白了就是因为选择困难。
我从小就不愿意只走一条路:与其被人生选择,不如自己选择人生。与此同时,我也相信人在成长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会改变。努力把选择留到最后一刻,会让我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比较。对选择的执念让我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也许是因为不适应国内的教育体系,也许是因为早早进入了国际学校,也许是对出国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憧憬,许多人会把出国当作唯一的选择,也没有思考过’两条腿走路’的可能性。若你还在选择出国或高考的岔路犹豫,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助你做出最好的决定。
我读的是国内普通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同班同学几乎都在准备竞赛高考和自招,我起初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要走相同的路。和很多对国内教育体系深恶痛绝的人不同,我很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初高中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没有给我很大的压力。因为知识点和出题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学会举一反三之后,题海战术是一种很有效的应试战术。如果做题的时候用心分析,很容易归纳出每个题目侧重的知识点,做题的同时还可以辅助复习。另外,虽然国内大部分普通高中以灌输为主、自主思考为辅,但我所在的理科实验班的老师都比较’另类’,尽可能鼓励我们参与课堂讨论,甚至是寻找老师逻辑上的漏洞。即使在枯燥的题海战术里,我们也乐于钻研一种问题的N种解法,寻找步骤最少的最优方案,甚至自己寻找知识点出题做模拟考卷。这样的交流为我的高中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就不觉得准备应试高考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了。
化学实验课积极的同学挡住了我所有的视线
直到高一下学期,我才慢慢有了出国的念头。当时身边相熟的学长学姐有很多已经进入他们梦想中的国内一流大学,但却普遍感到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大学本科教育都不注重思辨和质疑,整个校园的气氛也很功利浮躁。一份一流大学的文凭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很好的工作,一段一流大学的教育却未必能帮助学生找到人生方向和真正的兴趣。有一些曾经想要专心做研究的学长被身边的气氛带动,机械专业毕业以后进了投行;还有想要转专业却不得门路的朋友,只能在不喜欢的专业里庸庸碌碌地混日子。
但即便听到这些消息,当时的我也并没有非出国不可的想法,总觉得这些例子可能是个例。我在高中成绩一向不错,更倾向于留在国内,留在熟悉的环境里。但转念一想,SAT和托福对英语的要求比高考要高得多,准备出国标化相当于帮我补习英语,我就把出国准备当成了为高考做的额外准备而坚持了下来。另外,我从小就习惯凡事准备plan B,以免发生意外状况。我把出国当成了我高考失利的plan B。由于准备高考和出国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父母或学校强迫的,我的主观能动性强了很多。做’不是一定要做的事’,正说明这是’自己想要做的事’,不会有额外的抱怨和不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愿,自然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准备,也不会觉得辛苦了。
对出国系统性的准备是从高一暑假开始的:我报了第一个托福培训班。
到了高二,高中的课业加紧,在课本以外还要准备竞赛和自主招生的题目;我还要额外匀出课余时间背单词模考,时不时请假奔赴香港的万人坑。很多人都觉得同时准备出国和高考会让人分身乏术精疲力尽。确实,这样的多线发展很费心费力,一旦平衡不好就会同时影响两种生活。幸运的是,因为提早做了规划,从小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很好地适应了专注于两件事的生活。
每个人适合做的事是不同的,而我的效率、自律力和专注力都特别高,正适合学习。我天生就是个急性子,不论做什么事的速度都很快:大多数人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的事我基本都能在一小时内做完。小时候,我经常只有速度没有准确率。为了纠正我急躁冒进的毛病,当时父母规定,错了一道题要反复做两遍,还要多做别的题巩固。为了少做题,有时间能玩,我做题做事都变得细致起来,在速度快的同时保证了质量。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高中:学校留的作业我在放学前就能做完大半,每天回家后和周末都有很多时间可以准备标化考试、背单词。同时,极高的专注力让我在做正事时很少分心,不会在背单词的时候还要想着早上没做完的作业和晚上没追完的剧,把本来一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拖成三个小时。
准备出国标化考试做的所有的题
当然,留学代写essay这条路对我来说毕竟是陌生的,同时在两条道路上行进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不断反思和自我调整就非常重要。在电脑上记录太便捷,很容易让思维变懒,所以从高一开始,我开始用便利贴记录日程安排。
这样一个简单的习惯实在是令我受益匪浅,让我加快了适应新生活的速度。首先,我买了很多种颜色、大小不同的便利贴:每种颜色对应不同的track,每个大小对应不同的时间。远远看上去,在每个track上花费时间的比重一目了然。其次,便利贴可以多次黏贴的特性让我可以随时根据时间调整自己的计划。它随处可以黏贴又方便携带,避免了忘记带笔记的麻烦,让我即使出门在外,也可以随时随地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养成习惯之所以难,是因为人的思维惰性,不愿接受改变。一旦接受,重复习惯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有快感。每次做完一件事,撕掉一张便利贴的过程好像把完成工作的瞬间实体化了,让我更有动力继续工作消灭剩下的便利贴。而便利贴本子消耗的过程也在提醒我每天都做了多少工作,让我更有成就感。
从高二暑假开始,我的生活就几乎被文书淹没了。幸运的是,在高一高二的努力下,我的标化成绩已经达到了要求,不需要在准备文书和高考的情况下再复习模考,减轻了我很大的压力。我也预见到高考党的高三会非常忙碌,所以尽量把所有申请文书的初稿都在一个暑假赶了出来,这样开学后我只需要做修改和调整,也不必被deadline逼得发疯。我的文书老师是美国本土的教授,给了我很多细致也容易操作的建议,让我的修改过程轻松了很多。同时,由于高一高二一直在重点班,主攻竞赛,课比普通班和高考都要难上不少,进度也更快,我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不需要在高三再进行大量的补课,很多高考题在高一高二都接触过,因此学习的压力并不大。和高二相比,我的高三过得比我想象中轻松很多。
高三一年准备高考做的题
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关于国外大学的信息。由于我们学校历来专攻高考,每届出国的人不过寥寥,老师们对我也爱莫能助。学长学姐出国的也很少,我很难找到国外在校生做一对一的交流(当时为什么没有Panopath?),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迷茫,只能透过官网的只言片语摸索学校真实的模样,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信息。但后来我发现,这种信息的缺失反而能让我保持清晰的思路与思维的独立性,更好地准备申请。
很多人在申请时太过依赖中介,或者把大部分工作都扔给父母去做,自己本身对自己的选择不坚定,很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父母也容易产生’你什么都不懂,还是听大人的’的想法。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由于和父母的想法不同,浪费时间申请了很多自己并不想去但父母要求选择的学校。我有一个SAT1900的朋友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申请了所有的ivy league,也有各方面都够得上top10的朋友申请了十多个排名50以下的学校。自己不愿意选择的学校常常不会认真准备文书,过度择校也意味着在每个学校身上花费的时间太少,申请过程就会事倍功半。
而当时的我并没有求助于任何中介机构。补习托福的留学代写essay机构发了我一本书,包含了美国前一百大U和前五十文理学院的详细介绍。这本书帮助我大致锁定了感兴趣的几所学校。之后,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浏览这些学校的官方网站,甚至细读了学校每年offer的所有课程,自己做笔记研究他们的target group。虽然辛苦费时,但这个过程加深了我对学校的了解,让我在写文书的时候轻松了不少。更幸运的是,由于大部分择校的准备研究工作都是我自己亲自完成的,我很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校。我的努力也赢得了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并没有在选校时对我的选择指手画脚。
国外申请在12月底也就大致结束,高三的下半学期我可以全身心准备高考。虽然高三的课程很紧张,作业也很多,但是和相熟的同学们一起向着一个目标拼搏的时光是我最珍惜也最难忘的。同学间的相互支持,让本来枯燥压抑的高三也没有那么难熬了。再加上高考是我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的,我的主观能动性也更高,不会觉得辛苦难以忍受。高三后半段,拿到国外offer的我还有闲情逸致帮全班同学整理三年的数学笔记(笔记使我快乐)和英语错题集,帮助他们复习迎考。
为同班同学整理的数学笔记
终于,高考结束了。这一路走来,虽然有艰辛,但是跨越挑战、规划生活的过程是如此充实。我对自己的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掌握了对挑战应有的平静态度。于我,这些都是再宝贵不过的经验体会。通过三年的努力,我在高考与申请方面也有了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毕业后hiking拍的小团体集体照
申请国外大学时,我同时投递了大U和文理学院(又是选择强迫症在作怪),但是申请的重点放在了文理学院。我申请了UNC的early action, 在一月底就拿到了第一份录取通知书。在同时准备高考和出国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并不适合压力巨大的环境,所以选择的文理学院排名大多在20到30,包括Oberlin、Scripps、Holy Cross和Smith。这些学校都给了我offer,Oberlin还给了我半奖,但是我最终还是被Scripps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吸引,选择了Scripps。
高考方面,由于不想抢占其他同学的自主招生名额,我放弃了学校推荐参加自招的机会。我在高考自由科目选择的科目是物理,所以高考志愿大部分都填的工科,最后成功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班录取。
同济大学录取通知书
即使我渴望选择,也适应选择,成功拿到offer之后我也十分纠结。如晶宝贝说过,如果被问到,是想要美但是笨还是丑但是聪明,看似我们是在选择美还是聪明,其实是在选择丑还是笨。同样的道理,没有一所学校是完美的,你总要做出牺牲。在我做出选择的时候,比较的不是优点,而是哪个学校的劣势是我最能接受的,或者说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进的。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长期在中国排名前二,毕业生在各大技术型公司都是抢手货;再加上学校在上海,有了父母的照顾我的生活会更加舒适便利。高中的朋友大多数都留在上海,这些人脉大部分也会留在国内,对我将来的发展可以形成助力。可是国内大学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转专业。当时的我对土木工程其实并不了解,填报这个志愿大部分是冲着专业名声去的。如果开学以后我发现我其实不喜欢土木工程,想要换专业重新来过就很困难了。在国内读大学的亲戚也说,虽然很多教授都很认真负责,但一个班50人甚至100人的大课司空见惯,想在本科阶段和教授有良好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为大U, UNC的优势很功利:在国内外知道的人都更多,career connection也更好,更有利于我将来就业。父亲从前加入的美国公司,总部也在北卡。万一有什么意外,他以前的同事都可以多多关照我。但是UNC的劣势也很明显。父亲的一位同事就是UNC毕业的校友,他告诉我,由于是公立大学,学校里有限的资源大部分都优先供给研究生和博士,本科生要拿到研究经费很难,还要和研究生抢实验室;由于教授评职称有研究和发表论文的要求,很多老师的工作中心都在研究而不是教学上。大部分基础课都是博士生或者博士后授课,很多学生大一整年都见不到一个真正的’教授’。
Scripps的优劣势恰巧和同济以及UNC相反。作为一个全校人数不到千人的文理学院,这里大部分课都不会超过20人,同届生往往都认识彼此;由于学校有规定教授必须优先教学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大部分教授都会花很多时间和学生相处,关系非常密切;学校的通识教育则鼓励学生尝试不同领域的课,跳出comfort zone,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大二下学期才要求学生定下专业;同时,虽然本校教授不多,优势专业也有限,但Scripps还是五校联盟的成员,学生可以选择在另外四所学校上课,和更多的教授交流。不完美的是,Scripps的竞争文化很弱,学生大都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就业率很低。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毕业后读研究生,拿fellowship做研究,或者gap一年做做志愿者。这样一来,校友网就很薄弱,不能为我将来的就业起到很好的帮助。
每个学校的优势都很吸引人,都会对我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究竟谁的劣势最不要紧呢?在大学校里,教授太忙导致和学生的交流很少,不论对错,是现阶段没办法改变的现实。但是校友关系弱导致就业困难,是很容易就能解决的:在综合性大学读个研究生,就能获得新的、更强大的关系网。和那些想要尽快就业,不想再待在学校里的人不同,我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也享受在学习中知识的累积和眼界的开阔,读研究生是很适合我的一条路。再加上小学校里师生关系很融洽,我会更容易获得有说服力的推荐信,对我申请研究生是一个很大的助力。所以对我来说,Scripps是最好的选择。
在学校第一个参与策展的展览
Scripps的生活就如我想象中的那样。这里没有特别紧张的竞争氛围,大家都慢悠悠地走着自己的路,大部分人觉得享受生活和追求理想比赚钱更重要一些。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压力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压力带来的只有焦虑和恐惧,我更适合轻松自主地学习,这里的环境正适合我。同时,在自由探索兴趣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读的专业:数学和艺术史。虽然很多教授惊讶于我的选择,但他们都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我留在了国内,或者去了UNC,我可能只会按部就班的读自己’擅长’的理工科,而发现不了从小读理科的我会对艺术史有这么大的兴趣。
可能有人在压力下才能反弹,可能有人比起在学校里学习更擅长在工作中学习,可能有人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理想。这些人并不适合,也并不需要走我走过的路,做我做过的选择,而应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习惯做自己的选择。
大一宿舍门口的小黑板
A很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却唯独对英语苦手,也没有主观上想要出国的愿望,那就不必再思考出国的可能性,应该专心准备国内高考。
B从小就想出国,但是家庭条件只能供他读完大学,他本人也希望尽早开始工作,那有国际声誉,校友网发达的的学校更能帮助他。
C很早就确定了自己想要当医生的愿望,也有出国的打算,那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研究经费可能是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而我,并不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最适合自己,只能慢慢摸索尝试。与此同时,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我也享受选择的乐趣,那就可以尝试同时准备高考和出国,对双方都做了解后再做决定。在决定的后期,我发现自己比起压力,更适应被兴趣驱动,也享受学习的过程,打定了主意要想多读几年书。那竞争较小、师生关系融洽的环境才能让我慢慢发掘自己的热情所在。
那你,适合走什么样的路呢?
猜你喜欢,回复舒适区获取文章:
俞敏洪:走出人生的’舒适区’,你才可能有所突破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TAG标签:
上一篇:别愁怎么穿了,这位插画师都帮你搭配好啦
下一篇:别被名校写essay光环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