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英语论文 >

张释文:看不见的教育,看得见的焦虑

时间:2020-05-16

我是一个受过中国教育体制蹂躏,也体验过欧美教育的人,进入教育领域以来,对中国家长的焦虑有了很多切身的体会,我经常想,为什么中国家长这么焦虑?欧美学生的家长到底焦虑不焦虑呢?

后来我发现,焦虑是一件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说,有标准化考试的地方,就有焦虑。

比如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如果你希望申请美国排名前一百的学校,SAT分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录取标准。

这样的标准化考试,正是我们的应试技巧大展拳脚的领域。近年来中国学生SAT考试成绩不断飙升,而美国学生的成绩却不断下滑,以至于美国的大学必须不断调整亚裔学生和非亚裔学生的录取分数线。

比如今年斯坦福大学,录取亚裔学生的SAT分数比非亚裔学生高出94分,康奈尔大学高出90分,哥伦比亚大学高出78分,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学,对亚裔学生的SAT分数要求都要比非亚裔学生高出很多。

但这依然阻止不了我们中国学生在SAT上越来越强的竞争力。那么,美国学生和家长焦虑不焦虑?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美国家长也焦虑。

证据就是,近年来在美国,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异军突起,这个东西的名字叫—补习班。

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课后补习班在美国遍地开花,以纽约为例,纽约目前有411家补习班,而且超过1/4都是过去四年间冒出来的,几乎都位于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为什么在这两个区?因为这里是:亚裔聚居地。

这些补习班,开办者几乎都是中国人。原先还只是亚裔学生参加,现在已经开始有美国学生了。

我有一个朋友,生活在大连,他是大连市面上价格最高的英语老师,最擅长的就是SAT培训。每年他最忙的时候,就是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中国学生寒暑假都扎推来学SAT呢?

他跟我说,寒暑假的学生其实大半都是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趁着寒暑假回中国来补习美国高考,而且,已经出现了美国学生跟着中国留学生一起来中国,参加补习的现象。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补习美国高中考试,这是什么精神,也算国际主义精神了吧。

我们一直在强调输出软实力,其实我们的应试技巧,已经变成了我们最强大的软实力了。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正在被畸形的焦虑包围

回到我们国内来看: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课外辅导班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这个数字,几乎是每2个月,京东就搞一次双11。

我国中小学阶段在校生总数稳定在1.8亿左右,2016年中国参加课外补习班的中小学生人数为1.38亿,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课外辅导,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参加辅导班的学生比例更是超过了80%。其中参加了两个以上辅导班的孩子,占了48.8%。

并且,’00后’上课外辅导班的总时间,是’90后’的3倍。

如果简单算,这1.38亿中小学生背后,至少站着2.7亿的爹妈。这还不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制造标准,把身在其中的人变成残次品

我曾经走访了很多焦虑的家长,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家长焦虑的,无外乎是心里有一把用考试成绩衡量的尺子。

这经常会让我想起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标准化考试通过一整套严密的体系,向我们传播关于学霸、聪明和成功的定义和标准,而这无疑是一种压迫,因为这种标准的不断强化,实际上是在宣布每一个受众在某种向度上是残次品。所有人,在与这个强势标准的对比中,产生惶恐和焦虑。

于是,人们以在行为举止和选择方式上的趋同为手段,向’标准化考试’这一强势文化表达臣服。

我们臣服于这种标准,认同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在与其他残次品的对比中,不断锚定自己的存在。就这样,我们的’主体性’转化为’主体间性’,就好比’价值’这一属性仅存在于交易过程中一样,我们的自我,仅仅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比对过程中。

你家孩子上奥数了,我家孩子也得上,你家孩子学钢琴了,我家也得学。甚至我们只要发现自己的处境和行为与别人一致,就能得到安全感。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说有四位老太在打麻将的时候突然地震了,其中一位老太说:楼怎么在晃啊,我们别打了,快跑吧。另一位跑到窗口看了一眼,回来说:没事没事,继续出牌—别的楼也晃。

学校变成竞技场,教育变成考试的工具

这种对比,必然会异化教育本身。教育,从让孩子获得健全的人格,变成了一场同类之间的竞技性运动。考试原本是教育的工具,现在,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工具。

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及那些有助于孩子获得健全人格的多样性兴趣爱好,因为不处于考试制度评价的范围内,就被系统性地边缘化了。学习的目的指向明确而又纯粹—上学就是为了在规定的范围内不断击败其他人,慢慢完成社会的分层。几十年的学习在名校毕业的瞬间完成它的价值和意义,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击败其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考试变成了一项专业的技巧训练,并且日益精密。一个孩子已经很难凭借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崭露头角,他们对有组织化的训练越来越依赖。

举个例子,我曾经旁观过辽宁省某重点中学的一堂英文课,老师的在讲台上说:alike这个词,在我们过去的考试中,一共出现了六次,每次都选它,所以同学们记住,只要看到这个词,什么都不用想,直接选它,肯定没错!

还有各种应试的口诀: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四个一样就选C.......

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老师,是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的,因为他把考试专业化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我们整个K12教育,都是一场考试的热身运动。这也直接喂养了8000亿里,莫名其妙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那些培训班,养活了千千万万个所谓的职业学习教练。

优质教育资源的圈地运动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的越来越大,这种焦虑也是越来越深,所谓的优质学习资源,他的地域化集中和阶层化集中也越来越明显,无论是985还是211,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各个地区的重点中学、以及核心城市的核心学校。

这就导致了日益暴涨的学区房价格、核心地区孩子竞争的白热化以及边缘地带的资源匮乏,这些无疑更加助推了家长的焦虑。

以高考为标杆,标准化考试也下沉到中考甚至小升初。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最初处于哪个阶段,最终也在哪个阶段。所以对大部分的家长来说,既然职业化的竞争在所难免,那就不如早做打算:一开始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小学,甚至最好的幼儿园里去,早早接受训练。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就是,家长的焦虑正在逐年下沉,从高考一直下沉到了幼儿园。

面对标准化考试带来的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知,标准化考试,由于判卷成本的原因,它注定只能反映的是孩子的死记硬背以及完成低水平规律匹配的能力,这些低级能力在下一个时代根本用不上,现在我们也已经见证了人工智能在这类考试中超过人类的事实。那么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系统性问题的。

今年有一部教育纪录片,名字叫《极有可能成功》,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被誉为最值得看的教育电影,也使得PBL-项目式教学,变成了今年教育领域的热点。

纪录片讲的是一个叫High Tech High的美国特许高中,让学生们以完成项目的方式组成团队,进行全科学习的过程。

由于这种项目式学习的结果无法用传统方式来评价,所以学校采用了新的评价方式,这些全新的评价方式,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以内生的标准代替了传统的外界强加的统一标准。而且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是向下兼容的—High Tech High这所学校的大学升学率,高达98%,在传统评价标准下也是远超美国高中的平均成绩。

除了在学校里打破统一标准的评价外,类似的变化已经发生在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比如2011年Mozilla推出的开放徽章计划,把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通过数字徽章的方式显现出来,打破考试制度对学习成果评定的垄断,到今年美国加入开放徽章的机构已经超过了三千家,其中不乏德勤、NASA这样的全球知名机构。

另外,在硅谷,包括Google在内的顶尖科技公司,都已经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人才会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并不只在那些特定的高等学府里。并且过去的几年间开始和在线教育公司合作寻求改变——雇佣那些真正有学习能力的人,无论他们是否经历过象牙塔式的名校洗礼。

当对人的评价方式发生变化,教育就会回归它的本质—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有意义的焦虑,指向生命本身

其实焦虑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焦虑的根源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笼罩在’死亡焦虑’之下。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希望自己能以被赋予意义的方式过生活,而不是被生活过。

这种焦虑是带有好的一面的,比如,会促使我们更喜欢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重复性的,因为创造性地工作,更容易让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高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焦虑,有些时候,是将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生活,把这种对自我生活的否定,以焦虑的方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要知道,没有人可以活着过完这一生。人只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标准要求的产品。那我们唯一的最终的焦虑是:我们过完了这一生,却活得不像自己。我愿意重复一下克里斯托弗·莫利曾经说的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注:本文是张释文在腾讯新闻《@所有人》节目中的演讲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