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教育论文 >

浅析怀旧风潮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的挑战

时间:2019-09-27



  摘要:怀旧风潮是反映特定时期内社会中一定数量的人对于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怀念的一种思想潮流,多伴随着对当前境况的不满与对年少时光的虚幻美化,具有社会历史性、群体趋同性、症候象征性和功利机动性的特征。怀旧风潮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了下述挑战:恋爱危机感持续得到强化、真实发生的青春历史在虚拟历史幻象中受到消解和遮蔽、理性的反思与判断被扭曲的事件陈述所取代和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弱化。基于上述问题,应发挥高校各类资源对恋爱观引导的合力作用,发挥兼具真实性与反思性的文艺作品的引导作用,发挥特色婚恋教育课程的助力作用和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怀旧风潮;

  面临价值多元化和媒介多样化的时代,许多在之前尚未产生巨大影响的事物在当今时代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怀旧风潮就是其中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影响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从而使之成为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怀旧风潮的概念演进及其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怀旧风潮古已有之,但其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下不尽相同。在国外对怀旧的研究中,最早在17世纪80年代将它用于对家园的乡愁,从病理学上确定它的词义。随后自19世纪末从病理学范畴转到心理学范畴,至20世纪中初期,又从心理学范畴进入到社会学范畴,从21世纪以来,将怀旧区分为反思型怀旧与修复性怀旧。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以下四个范畴较具代表性。分别是从集体记忆的社会范畴角度定义为“一场集体怀旧的盛宴”,并指出:“这种回忆一般不是直接回忆事件,往往是借助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而诱发出来的。”[1] 从认同性的社会范畴指出:“怀旧必定是在特定情境中才能发生的。”[2] 王丹也从该范畴出发,表明“怀旧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成为一种社会化、全民性的集体心理与文化体验,是一个普泛化的社会文化景观”,[3] 从现代性的文化范畴入手,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该风潮如何作为一种现代性文化做了阐述,[4] 以及将怀旧风潮归结为双重性的时空范畴。[5] 可见,在概念的界定上,虽尚未统一,但以下几个方面却已形成共识:首先,怀旧风潮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的范畴;其次,怀旧风潮具有历史演进过程,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其怀旧内容不尽相同;再次,怀旧风潮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影响着现实生活。

  当前中国大陆怀旧风潮的影响群体主要是大学生,怀旧内容则主要为高中至大学这一段青春岁月的代表性时段,以对青春的怀旧为主。基于此,笔者认为,对本文探讨的怀旧风潮可以这样界定,即“反映特定时期内社会中一定数量的人对于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怀念的一种思想潮流,多伴随着对当前境况的不满与对年少时光的虚幻美化。”其关键词有两个,分别是青春和怀旧,青春是怀旧的内容,怀旧是青春的表现形式。怀旧风潮具有下列四个特征。

  其一,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是社会化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属于特定社会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总会对身处其中的人在精神和生活等层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风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具有这种风潮的群体身上总是带有该时代的印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人们所需要和寻求的利益和要求都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上也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经历,唯有经过媒体的宣传、为同时代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那些事件和阶段容易成为青春怀旧思潮的内容,如高考、高中生活、早恋等毫无疑问就属于这其中的代表性事件。

  其二,具有群体趋同性。风潮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在社会中拥有广泛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此谓之群体性。同时,怀旧风潮更在各种途径的宣传下体现出渐进性的群体共鸣与趋同,即这种风潮不是如剧变一般在短时期内发动,而是随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通过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播和接受而慢慢演变过来的,此之谓趋同。

  其三,具有症候象征性。怀旧风潮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响应,正因为它在满足人们心理上需求的同时,更成了当前社会上经济和政治、文化运动冲突性在个体身上的间接反映,换句话说,当前社会上对个人产生的压力进入了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在个人身上持续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某种症候,这时就急需有一种形式将其表现出来,青春怀旧思想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出来,就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的效应,形成了一种风潮,这种风潮正是当前社会上的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和情感的象征,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对于现实的迷茫和淤积在内心深处的压力,因此说它具有象征性。

  其四,具有功利机动性。一种风潮的产生,离不开人的作用,而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怀旧思想中也蕴含着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和对利益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如何寻求它的方式则有所区别,若是向现在和未来求,即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则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健康思想,而若是向过去求,即沉迷于过去的生活,以对加以美化的过去的缅怀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认为现在的社会和人都大不如前,从而忽略了进取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坚守,则是不可取的消极思想,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在这样不健康的价值观影响下,其恋爱观必定也是畸形的,开出来的果实也是腐烂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怀旧风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在其他思想和社会状况的影响下发生改变,谓之机动性。

  二、怀旧风潮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恋爱危机感持续得到强化。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起来的青年,不得不目睹种种在金钱和成功本位的影响下被扭曲了的爱情,这对于他们稚嫩的恋爱观是第一重伤害。而青年由于对爱情的美好幻想总是愿意美化心中的爱情,并将之投射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经历,从而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在这种高期待下,真实生活里爱情的苦涩会得到放大,爱情的甜蜜感会得到缩小,尤其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爱情总是面临着迈入社会的冲击,许多焦虑和彷徨便由此产生。当怀旧式的影视作品、书籍、音乐等一次次将美化了的爱情与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不堪一击血淋淋地展示给青年时,无疑反复强化了其对于恋爱的不安全感,使原本就尚未健全的恋爱观处于更加严重的危机当中。

  其次是真实发生的青春历史在虚拟历史幻象中受到消解和遮蔽。《人民日报》指出:“青春应是仰望星空的青春,而我们目前的国产青春片缺乏奋斗色彩,把成长的代价等同于放弃爱情、梦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这批青春片与其说在怀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说只是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6] 该风潮之所以如此风靡,在于其抓住了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受众脑海中留下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点,并对这些记忆点进行细节上的还原和加工,重构了受众所希望看到的历史影像,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然而,这些还原出来的东西并非真正与受众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相同,无论这些媒介所传达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如何真实,始终都是个人化的虚拟记忆,即所传达出来的内容仅代表电影及书籍的制作者自身脑海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始终带有个人的烙印,而非真正具有普遍性,同时,它又是符号化的,意即它是借助一系列象征着以前那个时代的符号,例如高考、集体宿舍、复古的家具和街道等,力图立体地还原和展现出一个虚拟的回忆影像,杰姆逊认为:“怀旧影片并非历史影片,倒有点像时髦的戏剧,选择某一个人所怀念的历史阶段,比如20世纪30年代,再现30年代的各种时尚风貌。特点在于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方面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不能交待出个来龙去脉。”[7] 因此,怀旧风潮下的青春并非是严谨的历史,而只是一种虚拟的历史片段和影像,它为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想要到记忆中去寻找安慰的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避难所,在这样的避难所中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青春。

  再次是理性的反思与判断被扭曲的事件陈述所取代。《人民日报》认为:“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整体特征是缺少跟这个时代的砥砺与激荡,因而更像一种对现实有意无意的逃避。它们几乎都诉诸单一的‘怀旧’,不管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对90年代大学校园的追忆,还是《匆匆那年》对2000年前后中学校园的唯美展现,都力图唤起观众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怀念。这些刚刚成年或进入中年的青春回想多少显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借用另一部电影的名字来描述这一代年轻人,就是‘老男孩’——他们还没有真正变老,就已经在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学生时代成为他们无限缅怀的人生段落。”[6] 好的影视作品、歌曲和文学作品等无不引发人们的理性反思。而当前许多怀旧风潮下衍生的作品受到商业因素的片面驱使,为吸金扭曲了许多在逝去的青春和爱情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如老师的善意提醒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以及恋人之间性格和心理层次、生活方式上的不合都被简单地一笔带过了,老师的善意提醒和家长的良苦用心大多被丑化成了阻碍美好恋情发展的魔爪,恋人之间最终分开的原因也被简单地解释为第三者的插足、相隔两地等外在因素,实际存在的不合适之类的内在因素并没有被加以理性的探讨和解释,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看待恋爱问题时也采取一种简单化的方法,而忽略对回忆应具有的理智判断和客观反思。

  最后是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弱化。由于对大学生理性反思引导的层面在怀旧的作品中并没有得到呈现,致使大学生无法找到恋爱失败的真正症结所在。事实上,爱情总归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退让、相互扶持的过程,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两个人的内部因素更为关键,如怀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做法对大学生培养道德责任意识并无帮助,甚至大有相反之势。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怀旧风潮的对策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9] 怀旧风潮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原因,解决了这些原因,怀旧风潮自然能够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恋爱观的积极效果。

  (一)发挥高校各类资源对恋爱观引导的合力作用

  单纯进行恋爱观教育远远不够,因为它大多面向大班授课,人数和课时的限制决定了在课堂上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需求,而无法具体解决个人问题,当不同学生遇到恋爱观上具体或特殊的问题时就需要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站的协同作用。高校心理咨询站,顾名思义就是在每一所高校中设立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固定的开放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会有心理治疗老师在咨询站中为学生解决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直接前往咨询站的方式获得免费咨询的机会,能够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向咨询老师倾诉平日里因种种原因不敢向他人诉说的情感困惑,且老师会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感问题试图提出改善的办法,并对所谈的内容进行保密,力求做到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因为出现困惑而得不到帮助,进而放任问题发生和扩大的消极状态,如能切实保障高校心理咨询站的存在和作用,就能和课堂教育配合起来,双管齐下,既保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也针对不同的个体问题进行灵活的化解。

  为了避免离开课堂、咨询站时却没有相应的实践场所和继续接受恋爱教育的地方,需要高校在课下提供丰富多彩的隐形教育环节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正确价值观和恋爱观的培育。首先,颇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要求的校园活动来帮助学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建立起广泛而又有益的交往圈子,利用全校范围内的参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引导和指导教师的协助,拓宽大学生的胸怀、宽广大学生的眼界,帮助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相互理解的异性。其次,要加强各级学生组织之间的沟通和联动。当前,学校层面和各学院之间都会建立起相应的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主管理、自愿参与的组织,这些学生组织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管理的桥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学生组织更多地局限在学院和学校各自的层面,在各项活动和策划的开展中,真正思想引领层面上的联动并未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如若能打破校级和院级学生组织之间的隔阂,相信会对于整合全校范围内的资源和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恋爱观念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另外,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崇尚真理、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心系万民、珍惜生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一个浮躁浮夸、学风不正、价值扭曲、弄虚作假、责任淡漠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同化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孰优孰劣,一比即知,因此,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各个环节,保证其对于学生具有正面的熏陶作用,就是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形成的极大支持。

  (二)发挥兼具真实性与反思性的文艺作品的引导作用

  习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10] 文艺工作者是当前怀旧风潮的主要助推者和引导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创造出怎样的作品,就决定了受众能接受到怎样的内容。反映真实青春的影片虽然沉重但仍不失历史反思和人性探讨,这样的作品能使大学生从中既得到情感的宣泄,又能以客观的视角对待过去发生的事,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当前自己所正在承受或即将承受的爱情和生活的重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和荣耀,认清珍惜当下和眼前人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11] 因此,需要鼓励和扶持一些能够真实还原各个年代面貌的文艺作品,在基于历史的同时进行艺术和恋爱价值观导向上的加工。我们渴望有更多能够从现实中超脱而出、在生活中孵化梦想、在痛苦中开出鲜花的文艺作品,充实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提高其精神境界。

  (三)发挥特色婚恋教育课程的助力作用

  虽然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恋爱价值观上的歪斜,但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不足够。这种现状亟需改变,不仅教师层面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层面更需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实际,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伴随公开课的开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高效的体系。

  纵观当前各高校开设的与恋爱相关的公开课和校本课程,基本上场场爆满,选修的人远大于教室所能容纳的人数,例如,北京交通大学除开设关于恋爱的讲座外,还尝试开了两门选修课,分别是“两性心理学”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这些课程中都会涉及一些恋爱教育的内容;北京大学2006年首次将隶属于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下的LE生活教育项目“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引入本科常规课程,现如今已被北京近10所高校推广,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爱情、婚姻和性。[12]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婚姻与爱情”,福建师范大学开设的“婚姻浪漫与理性”“性健康教育”,山东女子学院开设的“婚姻与家庭”等公选课都是学生选课的热门,不仅场场爆满,更有许多情侣相伴一起来进行学习。以山东女子学院为例,据记者了解,这门课程自2011年首次开设以来,学生的选课热度一直不减,2011年上学期时,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有242人,下学期飙升至455人;2012—2013年上下学期的选课人数分别为456人和481人,在公选课中,选择“婚姻与家庭”的人数最多。[13] 由此可见,学生并非不愿树立正确恋爱观,而是苦于没有多样而丰富的学习途径和渠道。

  基于学生对于恋爱观教育和教材的强烈渴求,笔者认为,其有必要从传统的寄居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教学:(1)科学常识和性健康教育。在满足学生好奇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到性的吸引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做好预防并提高对性安全的认识。(2)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在提倡正常的两性交往中学会判断爱、接受爱、拒绝爱、付出爱的能力,成为一个懂得爱的健康人。(3)爱情的相关理论教育。从理论的高度探讨爱情,培养学生在爱情中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免在爱情中迷失自我,既伤害了伴侣也丢失了自己。(4)恋爱与婚姻道德责任教育。树立端正的人格,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勇于为自己在恋爱中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5)婚姻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公民。

  在形成一门独立课程后,就需要教师和学校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组织专业人员,投入相应资金来编写合适的教材,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后,会面临“怎么教”的问题,这一环节需要教师除了像传统教育那样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之外,更应以专题的方式结合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并辅以道德澄清的方法,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并能通过案例产生代入感,进行自我反省,学会从自省中思考、判断、解释、选择自己的行为,同时通过老师设置的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和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自觉将正确的恋爱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并外化为正确的恋爱行为模式,避免以往内容虽多却空洞低效的教育。既然成了一种体系,就不能光靠常规课堂内的教学方法,还需开拓课堂外的多种教学形式,如可以利用一些校园广播站、社团组织、校园报纸、学校周边的敬老院等平台,将一条条理论上的道理渗透在一个个真人真事的案例和当事人口述的故事当中,走出课堂,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心扉,影响其心智,融化内心里排斥课堂灌输的坚冰,反过来也有利于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增强课堂讨论和讲授的效果,真正做到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14]

  (四)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作用

  大学生恋爱观的正确或扭曲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单靠个别力量便能改变,而应是一种多主体、多因素的综合,需要多种力量协同发挥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实现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无缝链接就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地方,所谓大环境与小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对每个主体而言,大环境和小环境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一方面,它既指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者之间的链接,另一方面又指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家长群体之间的链接,其大小是由对主体恋爱观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同而定的,但无论怎么变,其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单靠其中任意一个环境都是不行的,这一点是不变的。因此,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家长都重视正确恋爱观的重要性,还需要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实现理念和引导的同步,不能出现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正确的恋爱观教育,可回家后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却是消极扭曲的恋爱观,或家长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但当学生踏入社会之后看到的却是另一回事,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深深的迷茫和困惑,不知究竟应该信任哪一种,从而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王婷、姜晶晶.“80后”网络集体怀旧原因探析[J].新闻世界,2012(06):144-145.
  [2]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03):182-192.
  [3]王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怀旧文化解析[J].电影文学,2013(10):70-71.
  [4]董立超.怀旧与社会现代性[J].文艺评论,2011(03):25-28.
  [5]储双月.转型期中国怀旧电影的再现策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02):132-136.

 

TAG标签: 恋爱观  怀旧风潮  大学生  


上一篇:纠正大学生不健康恋爱观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都市情感剧对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