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金融证券论文 >

我国金融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探讨

时间:2019-09-27

  摘要:近年来, 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 (Fi n Tech) 的真正萌生与迅速发展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格局, 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也更加暴露了传统基层金融服务的窘境和矛盾, 如金融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技能欠缺与素养匮乏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人才培养的落伍与滞后。基于应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视角, 剖析在金融科技背景下, 我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面临的压力、挑战和机遇, 并结合国际经验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加深校企融合, 缓解金融服务人才结构性矛盾;加强专业质量建设, 提升学生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进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 金融服务人才; 培养模式;

  一、引言

  “金融科技” (Fin Tech) 与当前热议的“互联网金融”并非同一概念, “互联网金融”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拆分重组金融业务以紧贴市场需求, “金融科技”则更加注重金融与技术场景的跨界融合, 代表了普惠金融的趋势[1]。在我国, “互联网金融”概念是金融科技的代表内容之一。2016年3月, 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发布了《金融科技的全景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 对金融科技做了比较全面的定义, 认为:金融科技是指由技术创造的金融创新, 它通过变革业务模式、流程、应用或产品, 创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2]

  我国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已从最初的网络支付逐步扩展到消费金融、金融顾问服务、商业保险等诸多领域。金融科技在给消费者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导致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改变, 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亦面临变革。当然, 金融科技也为高校金融人才创造了新的机遇, 比如更加专业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将更为旺盛。因此, 如何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探寻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金融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金融服务人才存在的问题

  金融服务是在金融产品上附加劳务投入的一种行为, 包括服务的过程、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效率、服务的质量, 等等。良好的服务能够给客户带来便捷、愉悦和满足感, 可以为金融单位创造价值。虽然在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发展的今天, 基层的金融劳动和金融服务更多的被电子、机器甚至人工智能所取代, 在消费者享受到更多便捷与效率的同时, 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服务者不得不面对、调整与适应这种变革, 因此金融服务相关矛盾与问题的解决, 尤显必要而迫切。总体来讲,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服务意识淡薄、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技能欠缺、金融素养匮乏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形象和活力, 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桎梏。

  (一) 金融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传统金融也在积极转型与创新, 并试图与科技更好的接轨。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金融的电子化、互联网化甚至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人力资本在金融基础地带的投入和产出。例如, 在银行领域, 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的普及, 使得更多的人选择在终端上处理中小额存取转支业务, 而不愿意在银行大堂排队等待叫号;在保险领域, 几百万的销售大军———保险营销员的“跑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被互联网上轻点鼠标的投保所取代。金融业现存的基层服务人员尚有余裕甚至有些人员要面临重新择业的风险, 每年毕业的大批金融毕业生, 尤其是非重点高校的学生出路将面临更多困境。一方面, 金融单位对金融人才有大量需求, 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 (例如柜面人员、销售人员、客服人员等) , 而每年的金融毕业生却较难满足其需求和要求, 加之许多就业者在基层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 不满于岗位事务的初级和繁琐而选择转岗或跳槽, 优秀的服务人才也在获得良好的业绩和肯定后得到提拔或转型而离开原岗位, 使得金融服务人才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 金融专业毕业生也感觉工作难觅。对于某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者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甚至都无法进入金融行业而只能另择它业,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错配, 从而加剧了金融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 金融人才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一般来讲, 服务意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职业道德的恪守。金融从业人员, 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容易产生短视行为, 着眼于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或潜在利益, 比如对于简单询问的顾客草率回应、忽视售后服务、以貌取人等, 这些都是服务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的表现。此外, 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小到怠慢客户、懈怠工作, 大到摒弃职业道德, 诱导蒙骗客户等不端现象时有发生。而实际上, 职业道德在金融业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金融伦理是金融行业良性运行的根本”[3], 大量国内外案例也表明金融业的风险不仅来自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还来自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4]。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走入寻常家的今天, 职业道德的遵守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三) 金融人才服务技能亟需增强

  不少金融专业学生认为, 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会接受企业的培训, 在工作环境下自然学会相应的金融技能, 所以在校所学用途不大。然而在金融实务中, 技能不达标的从业人员却大有人在。例如银行柜面操作熟练的柜员在面对某些非常规业务时往往也会手忙脚乱, 乃至不知所措, 从业多年的保险销售人员在涉及到一些专业问题时仍然会迷惑而不解。此外, 在智能互联技术风靡的今天, IT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一项必备技能, 对于当下接收新事物极强的年轻大学生来讲, 似乎也不成问题。然而, IT技能能否真正熟练应用于工作, 甚至有所创新, 却是多数年轻人缺乏的。因此, 技能的强化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开始, 其中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常用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创新。

  我国金融服务现存问题原因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金融实务的脱节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一方面, 在高校金融专业学习中, 基础服务教育严重缺失。高校金融人才的教育偏于理论讲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教育中, 常给其渲染金融复杂高深的技术以及从业人员的优厚收入, 让学生对于金融上层技术性工作有着非常浓厚的向往与憧憬。然而对于本科或专科的金融毕业生来讲, 能够在毕业后进入此类岗位工作的学生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仍须留在柜面、客服、销售等基层领域。而学校即便是针对基础岗位的培训与教学, 效果往往也不佳。另一方面, 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严重的时滞性。首先是教材的长期不变与金融信息的日新月异形成反差;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落后, 即便拥有双师资质、企业从业背景的教师, 其知识积累也逐渐与快速发展的金融行业相脱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年复一年照搬过去老一套。甚至于一些金融单位在带教新人时, 常常发现毕业生缺乏对某些常识性金融名词的认识。

  三、国外高校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经验

  当下中国金融科技的飞跃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殊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 我们亦可从国外教育中汲取经验。美国、欧洲、日本拥有世界上发达的金融业, 在金融教育方面也有其特色和经验, 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 美国经验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业。美国的大学在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有着鲜明特色。美国大学的金融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其它相关课程, 每类课程都有必修和选修两个子类。此外, 美国高校的成绩认定相当灵活, 多数高校都承认学生在其它被认可高校所修的课程学分 (或成绩) [5], 这种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 可以帮助他们在选择和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此外, 为了强化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的长效性和时效性, 美国高校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并经常对教师开展补充金融教育, 同时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与大学、学院和其它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注重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对接[6]。

  (二) 欧洲经验

  欧洲作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及金融职业教育中心, 数百年来在金融人才教育、培养和训练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金融危机时期, 面对巨大的失业压力, 欧盟委员会要求各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学生离校, 包括延长学生在校受教育时间, 提高最低离校年龄和就学补助, 要求学生毕业之前获得中等水平以上的资格证书, 等等[7]。在德国, 众所周知, 其双元制教育享誉世界。教育专家胡勃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为一种教育制度, 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 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具体而言, 双元中的“一元”是指培训学校———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 另一“元”是指培训企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学生必须经过这两方的训练才能上岗。这是一种校企链接的有效模式, 一方面融合了企业需求, 另一方面又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日本经验

  日本的金融教育历来走在亚洲各国前列, 该国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接受金融教育, 幼儿可以从游戏中接触金融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 则有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游戏软件可以寓学于乐, 例如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知识游戏软件”, 学生能够从游戏中了解和学习到股票知识[8]。在大学教育中, 日本遵循“在尊重学生意愿兴趣上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思想, 如早稻田大学的商学部在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中设置了《思想与艺术》、《人类与环境》、《社会与历史》和《科学与技术》四大领域, 可选课程超过100门, 同时还设置了20门以上的综合教育专题讨论课程[9],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经济专业人才能够贯通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 有助其思维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如日本京都大学, 在全校范围开设了1000多门通识课程, 涵盖人文、社会、语言、体育等多个领域, 同时作为学位取得的条件, 学生需要修习多种形式的课程, 包括讲义科目、实践课、讨论课、田野调查课、论文指导等多种形式[10]。

  可见, 发达国家金融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于教育与实践的深刻融合。同时, 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十分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金融素养的提升, 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不至于在将来因为某一门技能的淘汰而面临生存压力。这在科技金融以及各种新技术井喷的今天, 尤为重要。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摆在当下高校的突出位置。因此,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了解金融, 在课程的自由选择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激发创造和创新灵感是我国现代金融教育的应有之义。

  四、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高校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金融科技风靡的大环境下, 金融人才的培养必要而迫切, 基层金融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更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他山之石”要真正为我所用, 还得深入认识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 校企深度融合, 缓解金融服务人才结构性矛盾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 鼓励其参与实践, 了解金融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业态、新技术、新信息。丰富多样的校企融合是金融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资源 (包括场地、师资、学生等) 与企业的信息、技术和资本的相互融合。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直接接触到金融实务, 有助于培养其职业兴趣、找准职业定位。校企融合的方式有多种, 实训基地、校企课程合作和“订单班”是三种典型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由企业投资, 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完全贴近行业并反映行业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学生可以在基地中进行模拟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演练等等, 为日后进入实务领域减少不必要的沟壑。校企课程合作的思路主要来源于传统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课堂知识脱离金融实践的现状, 具体方式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来校讲学, 也可安排学生走进合作企业接受企业培训。“订单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定向培养模式, 其优势在于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打造人才, 学生毕业也减少了择业环节, 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较好模式。

  (二) 专业质量建设, 提升学生金融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 师资建设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解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 并能将工作流程真实描述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真切体会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内涵。课程创新是与教师培养紧密衔接的一个改革环节, 在教师培养中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而在课程创新上就应提倡与“实践”密切对应的“案例教学”, 即通过真实的金融案例转化为生动的课堂设计,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 从而更加理解金融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金融服务的内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重视通识课程和其它领域知识的学习, 挖掘兴趣特长, 鼓励创新。另外, 要鼓励学生参加金融业的各类资格考试, 如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金融理财师考试、金融服务师培训等等, 让学生在考试中了解和强化关于金融法规、职业道德的认识,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减少岗位适应的时间。此外, 还可合理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 APP应用等多种新技术、新平台, 让最新讯息、特色观点快速编码, 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激发其兴趣、灵感和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 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高校、企业、行业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协同支持与配合。金融与科技的互融推动着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给也为金融科技注入更多动力, 金融也将更加普惠全民。

  参考文献
  [1]王文杰.金融科技:缘起、风险及监管[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7 (10) :78-81, 90.
  [2]李文红, 蒋则沈.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 2017 (3) :1-13.
  [3]邹宏秋.金融伦理认知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 2008 (3) :60-61.
  [4]李思.金融人才培养不可忽视职业道德[N].上海金融报, 2013-05-28.
  [5]庄莉, 房红.从国内外专业设置差异看金融管理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金融, 2010 (7) :61-62.
  [6]吴丽霞.金融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1) :7-13.
  [7]阚阅.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与教育投资:欧盟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解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9) :79-80.
  [8]田雨.日本: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N].中国财经报, 2006-11-07.
  [9]宝乐日.日本高等院校财经人才培养管窥--以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北海道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 2011 (6) :71-74.
  [10]严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日本京都大学课程设置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 2013 (3) :83-84.

 

TAG标签: 金融科技  


上一篇:泌阳创业担保贷款经验与问题探析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的刑事规制现状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