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19-10-17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 经常会出现英文表达晦涩抽象, 仅按词汇表面含义难以理解的现象, 因此, 如何更好地学习英文也就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 从而导致了英、汉语表达方式与语用习惯的不同。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才能够消除语言障碍, 提高英文水平。该文借鉴斯特恩H.H.Stern (1992:208) 和汉科特·汉默里Hammerly (1982) 对“文化”概念的分类, 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 将“文化”分解为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并从以上方面阐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影响, 以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注重文化深层面的学习, 而非仅停留在词汇、语法等表层的学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影响;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蕴涵于语言之中。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根植于说该种语言的民族文化, 社会生活和习俗, 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想要全面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必须要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环境, 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1 物质文化的影响
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水文等因素。中国西部深居亚欧大陆内部, 多高原山地, 东临太平洋;英国西临大西洋,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气候温和湿润。这就导致中国的西风带着瑟瑟寒意, 给人凄凉萧瑟之感, 相反, 英国盛行的西风则带有春日的温暖宜人, 一如中国东部沿海春夏盛行的东风。正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马”, 雪莱的《西风颂》中却有“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朱熹在《春日》中写道“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而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临海, 这造就了其发达的海洋文明, 因此英语中与鱼, 船和海洋有关的习语数不胜数, 如“big fish”大亨, “all at sea”不知所措,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等。中国处于封闭的内陆环境中, 农耕文明发达。因此, 中国人对海洋和鱼类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情感, 相比之下, 中国人往往崇敬土地和耕土的牛。例如“挥金如土”将钱财比作泥土, 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地的重视, 用“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人等。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疑有益于对英语语言的理解。
2 行为文化的影响
2.1 风俗习惯的不同
以颜色词, 数字, 动物的寓意为例。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喜庆、吉祥, 古代结婚时新郎新娘着红色喜服;春节时人们会发红包, 贴红对联。但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却是一个含有相当强贬义色彩的词语。红色代表鲜血的颜色, 象征着残暴, 紧张和淫秽, 如“red battle”血战;“red-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 (红灯区) 。中国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八”与“发”谐音, 寓意着发财, 所以数字“六”和“八”极获中国人的偏爱, 而“四”谐音于“死”, 因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西方人则对数字“三”和“七”推崇备至, 忌讳数字“六”和“十三”。比如英文习语中有“in one’s seventh heaven”极其快活,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写道“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相反地, 如“at six and sevens”乱七八糟, 西方人在日常言行中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开数字“十三”, 常用“a baker’s dozen”来代替“十三”。汉语中狗字熟语的贬义色彩远超过了其褒义色彩, 而英语中其褒义色彩则占大多数。在中国人眼中, 狗是一种卑微低贱的动物, 以狗喻人多带有轻蔑, 鄙视之意, 如“走狗”“狗腿子”指谄媚、阿谀奉承之人。西方人则视狗为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 常用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生活和行为, 如“a lucky dog”幸运儿, “be top dog”身居要位等。如果我们对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没有充分的了解, 而是采用中国人的习俗来理解英文, 那我们阅读时就无法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色彩及文章的含义。
2.2 日常交际方式不一致
包括打招呼用语, 称呼用语, 话题选择和社交礼仪几个方面。中国人初次见面会问及年龄, 婚姻, 收入以表示关心, 而西方人却对此比较反感, 认为这是在刺探别人的隐私。在中国, 熟人之间打招呼时一般都会问:“你去哪?”“你吃饭了么?”, 但当西方人听到“Have you eaten yet?”时会误认为你要邀请他吃饭, 当听到“Where are you going?”时甚至会感到不快, 往往会回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西方人打招呼通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 或以天气, 健康状况, 交通, 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在兄妹称呼上, 中国人常用“哥哥”“姐姐”等亲属称谓, 而在英美国家, 直呼其名才会更显亲昵;在称呼非亲属时, 我们常用姓氏加上职业连用作称呼语, 如“王老师”, 而西方人却不说“teacher Wang”, 而是Mr./Mrs./Miss Wang。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 中国人一般会说“哪里, 哪里!”以示含蓄和谦虚的美德, 但对于中国人这种谦虚的回答, 西方人会认为是对他赞赏的不以为然或是怀疑, 因此他们会欣然接受并回以“Thank you!”。了解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对于日常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否则便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 精神文化的影响
3.1 价值观念的差异
早在古希腊社会, 西方便强调个人特性、民主和自由, 且受“天人相分”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 西方社会极度崇尚个人主义,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古代中国社会则深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认为人与自然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 人是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人则更加重视集体主义, 强调整体的和谐。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英语中以大量ego和self组成的词组及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的谚语体现出来, 如:“egocentric”自私自利的, “self-control”自制力,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自吹自擂;而汉语则有“枪打出头鸟”, “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说法。这种价值观念还表现在中西方人发表见解时的不同。西方人往往无所顾忌、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 抒发个人情感;而中国人则十分谦逊, 往往为追求关系的和谐而谨言慎行, 保留自己的意见。明确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人极度表现自我的行为, 以避免交往中误会的产生。
3.2 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受不同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客观上存在差异。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整体思维, 分析问题总是先从整体出发, 注重综合概括;而西方传统哲学则强调分析思维, 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 突出由部分到整体。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汉语习惯于从大到小表述, 而英语则由小到大表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和汉语在叙述时间, 地点和主要事件上顺序的差异。另一方面, 由于汉语民族重视整体思维, 因而往往将主客体相互融合, 而英语民族重视分析思维, 他们则会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 注重客观事物的影响。这就导致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主语的不同和语态方面的差异。汉语常以事件的主体作参照点, 语态隐含, 常以主动表被动;而英语往往把事件的客体作为参照点, 被动语态远多于主动语态。因此我们在做英译汉时, 常常要把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 而做汉译英时则要增加被动句的使用。
其次, 汉语民族重感性和辩证思维, 而英语民族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此差异在句法结构上表现为汉语重意和, 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多将语法和句法隐含于句子间的关系中, 逻辑连接词较少, 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而英语重形和, 强调语言形式上的接应, 多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介词等, 以达句子语法完整, 组织严谨的目的, 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例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汉语译文为“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这两个分句中没有任何形式的过渡或连接词, 却依然能表达出“如果……, 那么……”这样一层逻辑关系, 而英语句子中, 若去掉“if”, 整句话就不达意了。因而英语句子往往是包含各类关系词的复杂长句, 宛如参天大树, 枝叶横生, 而汉语句子则短小精悍, 宛如万顷碧波, 层层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英译汉时必须要掌握减词法, 在不影响准确表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结合具体情况恰当地将英文中的介词、代词、连词、冠词等略去, 以使译文练达通畅, 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语用习惯, 否则只会译出翻译腔十足, 四不像的欧化式汉语。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迂回, 环绕的螺旋式,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呈直线式, 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语篇特征上就是中文文章的“迂回曲折”和英文文章的“开门见山”。中国人写文章时, 会避免直接切入主题, 往往从很远的外围相关问题入手, 运用大量的铺垫、陈设, 最后才道明重点, 这就使语篇结构呈圆式或螺旋式;而西方人则会在文章开始时就直入主题, 先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后再展开论述, 把原因和过程娓娓道来, 整个语篇呈直线式向后发展。若我们在英文写作中没有认识到这一差异, 而是惯用中国式思维, 照搬中文模式, 那么我们写出的文章在英语本族语者看来就是没有开头, 逻辑混乱, 不知所云。
3.3 宗教信仰的不同
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大多数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 而中国则以佛教, 道教和儒教为主。因此, “佛”和“God”分别成为中、西方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存在, 深深影响着本民族的语言表达。英文中有“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 “God forbid”绝对不行;而汉语中则有“借花献佛”, “临时抱佛脚”。英文中除了有众多与上帝有关的表达, 很多习语典故也来自基督教。例如, “Thirty pieces of silver”出自犹大为三十块银币出卖耶稣的故事, 象征出卖别人而得到的钱财。前文提到西方人忌讳13这个数字也是源自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因为犹大是参加晚餐的第13人, 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 “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 因而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英语中提到的某些事物源于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也就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我们对西方的宗教文化一无所知, 在对其翻译时简直无从下手, 阅读时亦难以理解真正含义, 在与外国人交往时甚至可能会触犯到他们信仰中的禁忌, 对其造成极大的冒犯。
4 结论
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英语学习中, 很多人往往重视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等, 却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因素。事实证明: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学习便是舍本逐末。因此, 我们必须要重视文化学习, 提高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J].美中外语, 2004 (7) :68-71。
[2]张彬.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s1) :67-69.
[3]陈凤.中英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表达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43-44.
[4]田军.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56-157.
[5]梁爽.文化差异与英语习得的关系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8) :82-83.
TAG标签: 英语学习
上一篇:中西方礼文化之比较研究
下一篇:现当代诗评论常见的框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