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19-10-17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与障碍,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技能,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在这里分享以下六篇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希望你阅读后有启发。
范文第一篇
题目: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中西方文化中的人际距离有多种差异,只有对这些差异有所了解,才能减少交流障碍。该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体距和体触行为进行了比较,并强调外语学习者应该对异文化的人际距离保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人际距离;跨文化交际;体距;体触
人际距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同国家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也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如果对不同文化中的人际距离理解错误,则会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钱敏汝(1997)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最高层障碍,而语言差异只构成影响人际交往的最低层障碍。
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加强交际效果,有时还会发挥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了解对方文化的空间语言是必要的。
1 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人际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语用距离,文化距离等。
空间距离指围绕在一个人的身体周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的、不允许他人侵入的区域。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中人际间的空间距离进行比较。以下将从体距行为和体触行为两个层面探讨中西方人际距离的异同。
2 体距的文化差异
2.1四种体距
体距,在人际交往中指人们在身体空间上相距的间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个性因素、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等。
Hall(1982)以对中产阶层北美人的观察为基础,把交际者之间保持的身体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亲密距离中,近者可以没有距离,远者从6-18英寸。一般来讲,美国中产阶级认为在公众场合不宜保持亲密距离。个人距离近者1.5-2.5英尺,远者2.5-4英尺。在这个距离内,通常是谈和个人有关的事情。社交距离近者4-7英尺,远者7-12英尺。例如同事之间在谈公事时,通常保持在社交距离的近距离内。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也大致保持这个距离。如果是7-12英尺的距离,一般谈论的都是比较正式的公事。公众距离近者12-25英尺,远者25英尺以上。例如进行公众演讲时,演讲者和听众一般保持这种距离。
Hall认为这四种距离不仅存在于美国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存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具体的距离区域大小各有异同。
2.2中西方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异同
有关中西方个人之间距离的比较,中外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美国学者布罗斯纳安(1991)认为中国人之间的体距比西方人要小,并认为中国人的近体距离要比英语国家的人开放得多。他写道:“英语国家的人在一起时,如果有局外人走进18英寸的范围,即使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也一定会被看成是一种侵扰。中国人却不一定有此感觉。他们看来,公开场合就是绝对的公开。”
中国学者潘永墚(1997)对于中国人讲话时交谈者之间的距离作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潘永墚发现中国人在朋友、熟人之间的个人交谈,双方距离在0.5~1米之间,一般社交活动中双方距离在1.5米左右,对着人群讲话都在3米以上。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对个人空间越来越重视,中国人的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以及公众距离都和北美人比较相近。但区别是,在中国人看来,公共场合就是绝对公开的,而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例如,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学生餐厅,如果美国学生走进他人约0.5米甚至是1米的近体距离,常常会说“I'm sorry”,表示歉意,美国人认为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侵扰。而在中国,中国人一般认为公共场合就是绝对公开的,没有必要因为走进旁人的近体距离而表示歉意。
此外,研究发现,一般来说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交谈者之间的距离比北美、北欧之间的距离要近。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而拉美人和美国人交谈时,拉美人往往会向前靠近,美国人却会向后退以保持距离。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往往不断地向前靠近,英国人则不断地后退。总之,不同的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而人们交谈时都是要保持自己习惯的距离。
3 体触的文化差异
3.1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
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较多,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较少,因此文化可以划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性文化”(胡文仲,1999)。
接触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体接触较多,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地中海地区(包括法国、希腊、意大利)、欧洲及中东的犹太民族,东欧及俄罗斯人,印尼人及西班牙血统的民族等;低接触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体接触较少,包括北欧大部、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人以及日本人。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也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异性之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情况也有所改变。
3.2公共场合体触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于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不敏感。在公共汽车、地铁、超市或者大街上偶尔不慎碰到其他人,中国人常常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会表示歉意,被碰到的人一般也都采取宽容态度。而英美人对于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十分敏感,往往都极力避免,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通常情况下,偶尔不慎碰到其他人的身体,总要表示抱歉。如不及时表示道歉,对方的反应会很强烈。这与一些人口拥挤的中国城市的情况相当不同。以下的例子来自笔者对一位有过留美经历的中国教师的访谈。
这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在美国期间,有一次和朋友在一座美国小城镇的街道上散步,她朋友的胳膊不小心碰到了一个路过的美国人,但是他们没有道歉,结果那个美国人愤愤不平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在走远后他们仍然觉察到身后有敌视的目光。事后他们对这次经历记忆深刻并深感不解。可以看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是由于体触行为的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
另外,国外的调查表明英美人、法国人与拉丁美洲人在身体接触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调查发现,一般关系的两个人坐着谈话时在一小时之内触摸对方身体的次数是:英国伦敦0次,美国的盖恩斯维尔2次,法国巴黎10次,波多黎各的圣胡安18次。我国的潘永墚教授(1997)对中国人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在公园中交谈者体触的次数平均是8次。
这说明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身体接触比英美人次数多,但比法国人、拉丁美洲人次数少。
3.3社交性拥抱或亲吻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国家,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朋友在分别一段时间以后再次见面,或者在告别时,常常拥抱和接吻。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礼仪。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通常人们不会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胡文仲(1986)调查发现,在美国人看来只不过是属于社交范围的拥抱接吻,中国人往往会感到十分尴尬。虽然现在中国大城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恋人或者亲友见面或分别时有时也会拥抱,但在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仍很少见。有学者认为,习惯于拥抱接吻的华人对美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也都比较适应,并可以由此看出华人接受当地文化的程度。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中美人际交往的误例剖析。一位中国的访问学者参加了美国大学的一个聚会,聚会结束后,多数人都拥抱道别。一位女士也过来拥抱这位中国访问学者,但他马上变得浑身紧张。其他女士注意到他的不安,都没有过来拥抱他。但看着别人撇开自己相拥时,他不禁有局外人的感觉。这位中国访问学者的尴尬可能会得到很多中国人的认同。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异性朋友仍然不习惯在公众场合拥抱。对北美人来说,这位中国访问学者对拥抱的不安反应则被理解为保守和不友好。
3.4同性之间体触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性之间手拉手或者搂肩膀走路,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可以接受和允许的。在西方国家,两个青年男子或女子手拉手在街上走路,往往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而异性间同样的行为却被视为自然。以下的例子是一个真实的中美人际交往的误例剖析。
一个年轻的美国女外教在一所中国大学教英语,她常接受学生的邀请外出参加活动。但是在中国交通拥挤的街道上过马路时,她常常觉得心惊胆战。结果,过马路时女生们就拉着她的手或挎着她的手臂,男生们却羞于照顾。这位女外教觉得很别扭,以至于一到过马路时就赶紧远离女学生,因为这使她联想到同性恋而深感不安。但是,中国女性间类似的身体接触却很平常,而普通关系的异性之间却不习惯于身体接触。
3.5有关触摸孩童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中,触摸小孩是一种亲昵的举动,成人可以摸孩子的头也可以抱过来亲吻。如果是朋友或者邻居的孩子,人们会认为这是友好的表示。但是在西方,除非是家庭成员或者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通常人们都不能随便触摸或者亲吻孩子。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妈妈们常常会抱怨说中国人喜欢抚弄他们的小孩子,这种行为让她们觉得很别扭和尴尬。虽然她们知道这种对孩子的触摸是友好的表示,但是这种行为在西方文化里却被认为是冒昧的、粗鲁的。
4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与异文化的合作伙伴的交际能力,不同文化间的合作能力,适应职业活动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组织和应变能力等。通过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培养体距行为的文化差异意识。外语学习者应该注意体距行为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应该事先了解对方文化中人们在交往中的距离,交流时与对方保持合适的体距。
2)培养体触行为的文化差异意识。外语学习者应该注意体触行为的文化差异,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应该首先了解对方文化是接触性文化,还是低接触性文化,也应该学习对方文化中的体触行为所表达的含义,同时也要避免一些对方文化反感的体触行为。
3)对异文化的人际距离保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空间观念也有所不同。差异形成的原因往往和对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有关。在跨文化交际时,外语学习者对异文化的空间语言应该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4)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对方的文化,并比较其和本国文化的异同,注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5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中人际距离的诸多差异,才能减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交际。外语学习者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还应该对异文化的体距行为和体触行为保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敏汝。跨文化经济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2]HallET.TheSilentLanguage[M].N.Y.:AnchorPress,1973.
[3]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论中国留德学生的人际距离体验和跨文化学习[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07.
[4]HallET.TheHiddenDimension[M].N.Y.:AnchorBooks,1982.
[5]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6]潘永墚。身势语与跨文化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1)。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1.
[8]戴凡,Smith,StephenLJ.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第二篇
题目: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摘要:面子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有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决定了人们对面子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探讨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差异, 并及时采取恰当的“面子”策略, 有助于减轻人们因“面子”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和交往障碍, 有效保证中西方民众和谐交流, 共同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面子”文化; 差异; 跨文化交际; 文化策略;
面子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共有现象, 也是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具体反应, 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无不有所涉及, 并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Ron Scollon和Suzanne Wong Scollon就曾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谈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1]。因此可以说, “面子”文化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 极具普遍性。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不同, 导致人们对面子文化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正是这些差异会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中西方“面子”理论
在不同的语言中, “面子” (face) 一词的基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 都有表示对人或其他动物整个面部称谓的意思。而“面子”的具体文化特征即其在有差异的文化背景下所影射出的面子观却是不尽相同的。
“面子”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其丰富内涵不仅深入到了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具有深层意象的社会心理。鲁迅先生在《说面子》一文中提到:“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2]在中国, 予人面子, 就是尊重其人格;扫人面子, 就是让人尊严扫地。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曾在《中国人》一书中指出, 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 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3]。1944年, 我国早期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在《论中国的面子概念》中, 第一次对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概念”进行了学术研究, 并给出了明确的说明, 提出“脸”是指“对社会上个体品德人格的信心, 它涵盖到个体品德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而胡女士首次将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 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此外, 她还提出了“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 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 借助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 也是借助个人努力或可以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 此即为名誉”[4]。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面子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中国人讲究人情, 会常把“面子”一词挂在嘴边, 这往往关乎个人的形象、尊严与荣誉, 因此它也是用来解释和协调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循的一条行为准则。在中国的交际文化中, 不仅是对己, 对待他人时往往还要更加讲究“赏面子”“留面子”“挣面子”等等, 尽量避免“丢脸”“失面子”。
而西方人眼中的面子则强调以个人为中心, 也就是注重人的独立发展, 推许个人发展的荣誉成果。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在上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行为理论, 全面论述了“面子 (face) ”的概念, 即面子是一种仪式化了的社会互动行为。换句话说, 社会人之间的互动行为需要依靠一定的准则才能够得以正常的运行, 面子代表的正是符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人行为, 以及个体依靠对面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所得到的社会支持。1978年, 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地探讨, 在戈夫曼提出的“面子”概念基础上深度拓展了它的概念, 称面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 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5]。这种观点强调, 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顾及对方的面子, 并能够为了给予对方足够的脸面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这些都是保证人际交往合作顺畅的重要前提。该观点首次将面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 一类是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是指个体渴望正面的自身形象、性格或观点意见等受到他人的认可与称赞, 相较于西方人, 中国人对自己或他人积极面子的维护更为明显, 他们十分重视自身的被认可度以及对他人行为表现出来的赞扬。消极面子则是指个体不愿受到他人的干预与制约或是不希望自身观点受到反驳的心理活动, 西方文化便是倾向于对个人或集体消极面子的维护。无论是积极面子还是消极面子, 都是我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 西方的“面子”文化侧重点在于个人, 强调的是个人愿望的实现和个人思想行动的自由, 它背后所反映的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及价值观。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群体化社会倾向, 强调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以及社会准则对个人的约束, 即重集体而轻个人, 中国人常通过贬低自己以求给对方及集体留足面子。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中庸之道”等思想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留情面”“讲脸面”“赏个脸”“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许多的“面子”行为都是深受其影响而形成的。
反观西方人的面子观, 大概是由于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熏陶, 重在呼吁自由和民主。以欧美文化为西方文化的突出代表, 他们主张个性和人格的独立,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 推崇树立个人成就, 主张为个人的荣誉而战。在文化背景的指导下, 个人的感受受到了大量重视与尊重。只要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没有给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或是触犯法律法规阻碍社会发展, 一切主张都可以由个人自主决定, 个人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注定存在着差异。布朗和列文森的积极面子理论认为, 每一个理性人但愿都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承认。[6]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上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称谓方面, 中国文化善于表现出一种“贬己尊人”的倾向。在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要放低自己, 要贬, 如用“在下”“鄙人”等词来谦称自己, 自己的见解叫“愚见”“拙见”, 自己的家叫“寒舍”等。而在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时则恰恰相反, 需要用尊称来抬高对方的地位, 给足对方面子, 要捧, 如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 对方的工作单位叫“贵单位”等。在中国, 自古以来便推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本法则, 这在人称称谓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面对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 通常会用其姓氏加上称谓来称呼对方, 如刘大爷、王阿姨、张奶奶等, 以此来表示尊敬, 还可以显示出彼此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 中国的官职称谓也有很多讲究, 在职场上, 为了满足对方积极面子的需要, 下属通常会用姓加行政职务来称呼上级以示尊重, 如陈院长、王经理等。这种情况往往会让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吃惊和无法接受。在西方, 除了在极少数重要场合会用比较正式的称呼之外, 人与人之间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字, 即使对上司亦是如此。这种独特的称谓现象是中国集体主义文化观念的一种体现, 人们不仅维护了自身的面子, 还可以保证对方的积极面子可以得到足够的尊重。
在表达请求方面, 西方人向他人表达请求的方式会更为自然直接, 不会拐弯抹角, 通常运用祈使句或含征询语气的疑问句直接征求听话人的帮助, 如用“Please…, Could you help me…?”等句子礼貌地表达请求, 并且尽量不让对方产生压迫感, 以顺其自然地维护好彼此的消极面子。相比之下, 中国人则会更多采用委婉的方法通过间接表达或暗示来完成对他人的请求。比如中国人在表达“房间很热, 我想开窗户”这种心理活动时可能会选择先问其他人热不热, 再进一步表现同感再提出自己的请求。而西方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多是直接表达出“我很热, 可以打开窗户吗?”中国人表达自己的请求时习惯在经过一系列铺垫性陈说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这样不光是保护了自己的积极面子, 还可以维护彼此的面子受不到丝毫损害, 提出请求的人在征求帮助前会尽力构造出一个符合情理的具体情境作为提出请求的前提条件。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文化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7]“面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共有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的“面子”文化存在着具体的差别。总的来说, 重点强调消极面子维护的西方“面子”文化与着重强调积极面子维护的中国“面子”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正是影响中西方之间跨文化交际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
文化背景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 应当采取恰当的“面子”文化策略, 以此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首先, 由于中西方“面子”文化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就显得颇为重要。在与西方人交际时采用适当包容理解的态度, 尊重其特有的“面子”文化, 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灵活应对文化多样性的能力。
其次, 应该深入理解中国与西方“面子”文化的相异点, 这种异不只表现在“面子”的理论内涵上, 同时还表现在“面子”文化所渗透出的价值观上, 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到中国的“面子”文化更注重以希望受到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为主的对于个体或集体积极面子的维护, 而西方的“面子”文化则是以强调通过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对行为或目标追求的消极面子文化为主。
再次, 应该领会文化多样性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形成不同影响这一深层内涵。一条看似毫不起眼的交际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的影响, 最终可能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进行, 也可能致使跨文化交际结果的失败。“面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最后, 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参与者需结合中西方的文化相异点, 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尊重、礼貌、诙谐、婉转等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面子”文化策略来维护两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减轻人们因“面子”问题而引起的文化交流障碍, 从而有效地保证中西方的和谐交流, 以共同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Ron Scollon, Suzanne B K Scollon.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Maiden:Blackwell Publisher, 1995:144.
[2]鲁迅.说面子[M]//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642.
[3]林语堂.中国人 (全译本) [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204.
[4]刘玲花.中国人面子心理浅析[J].华章, 2012, (13) .
[5]鲁玲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 .
[6]鲁瑜.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TAG标签: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论文范例(精选5篇)
下一篇: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写作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