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艺术论文 >

林半觉篆刻学成就与风格研究

时间:2019-09-27

  摘    要: 林半觉作为近现代着名书法篆刻家、文史学家,一生执着于对广西石刻进行搜集整理与汇编,并到各地举办石刻拓片展,积极宣传广西石刻文化。同时,其出版相关学术着作三十余部,着力于对篆刻进行深入探索。印章风格多样,高古而有韵致,得到战时来桂的众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等人的赏识。印章题材丰富,其中文化名人姓名印章和抗战题材印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林半觉; 石刻; 篆刻;

  林半觉(1907—1983),字半觉,原名林泉,别号白水、钵园居士等,广西融安县人,长居桂林,近现代着名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文史学家,196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桂林创办考古学训练班,1938年林半觉作为第一批学员入学。林半觉曾任教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讲授篆刻技法和文字学基础,后在广西省政府秘书处文物部、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等处工作。其一生专心致力于广西石刻的收藏与保护、考证与汇编。

  一、着作成果

  林半觉一生致力于广西石刻研究和篆刻创作,对于广西石刻的勘测、统计、搜集、考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当代广西抗战文化学者魏华龄誉为广西碑刻的“活字典”。同时林半觉也创作了大量的篆刻作品和书法作品,给桂林书法史上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林半觉编辑整理着作目录如下(资料来源于林半觉艺术馆陈列室,由林汉涛先生提供,部分未公开出版):

  1.《广西石刻展览特刊》(1946年);2.《广西石刻志》(1947年);3.《榕门故里》(1946年);4.《还珠洞唐宋石刻新见》(1949年);5.桂林石刻选集(22卷);6.《桂林石刻》(三册);7.《桂林山水》(1959年,与人合作);8.《桂林石刻精品选》;9.《芦笛岩大岩壁画》;10.《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览会精品选》(与林汉涛合编);11.《桂林石刻展览目录》;12.《桂林现代山水游记》;13.《桂林山水诗选》(上、下卷);14.《浯溪访碑录》;15.《临桂金石目录》;16.《寰宇访碑录》;17.《元佑党籍碑资料汇编》;18.《桂林碑林丛话》;19.《桂林石刻总目》;20.《龙隐石刻目录、人名录》;21.《桂林校碑记》(上、中、下三卷);22.《钵园诗稿》;23.《广西诗选》(4卷);24.《广西教案问题史料汇编》;25.《平蛮碑资料汇编》;26.《觉斋篆刻印稿》(上、下卷);27.《百寿印谱》;28.《觉斋印存》(4卷);29.《钵园拓藏中国名家印谱》;30.《林半觉遗作(篆刻)集》 (1984年日本东京) ;31.《觉斋集拓赵少昂印选》;32.《清佚名印谱》(上下卷)。

  从以上林半觉一生的着作可以看出其一生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广西石刻的保护、搜集、汇编;篆刻创作;石刻书法研究与考证。从20岁起,林半觉篆刻创作初见端倪,至30余岁,已在当地卓有名气。其热衷于教育事业,对于广西后辈篆刻技法与创作思想的影响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林半觉留下了大量的各种题材印章,尤其是抗战题材的印章较具典型性,如“还我河山”“劫余”“焦土抗战”“壮怀激烈”等,符合当时的时代氛围,以此表达对革命的决心,对祖国胜利的期望。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林半觉致力于搜集桂林石刻,并做了详细的整理、汇编、注释,有《桂林石刻》(上中下三册)为证。后,林半觉扩展到对整个广西省的书法摩崖、刻石以及绘画刻石、造像等相关的编辑、汇编工作,并出版了《广西石刻志》,为西南石刻的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篆刻学渊源和成就

  由林栖凤编着的《秦汉古风韵凿凿金石声———记林半觉篆刻艺术》[1]可知林半觉早年对《汉铜印谱》下过很深的功夫,并且幼承其父擅小楷的家学渊源。又有恩师石金生(前清举人)指导,曾自言:“爱不释手,遂在石师教导下刻苦临摹数百通,并仿刻之。”[2]后黄宾虹先生曾分别于1928年和1934年到桂讲学,林半觉抓住机会,向其请教篆刻之学。抗战爆发,大批文人来到桂林,对于林半觉的金石学研究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期间得到徐悲鸿的赏识,又获得齐白石的书信指导。后林半觉又向郭沫若请教古文字学,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二人交往深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在武汉中原大学开设中央考古训练班,特邀林半觉前去学习。
 


 

  一方面得到名师指导,一方面受当时的时局影响,林半觉认为有必要为艺术事业和民族兴亡做点事情,于1938年创办了“春秋书画印社”,为当时聚居桂林的大批爱国文化人士建立起了联系与交流的基地,在桂林乃至整个华南抗战文化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同年,文化界名流徐悲鸿、张安治、马君武、林素园、马万里、周天游、龙潜等11人联名宣传有关“林半觉先生篆刻启事”1,附评:“觉斋主人篆刻上师秦汉,撷采皖浙诸家之普华而运之自家机杆,由奇变而归平正,观其所治章印信足微也”(如图林半觉篆刻启事),并表明代订篆刻润例等。此举在当时增强了林半觉篆刻创作的动力,以及提升民众对篆刻的认知度,起到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从此,文人慕名索印日益增多,在抗战文化名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林半觉篆刻启事

  赵少昂赠诗手迹

  林半觉将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使命,在潜心治艺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相关的艺术教育工作当中。从1938年起任教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教授书法技法和篆刻技法,并着《篆刻讲义》一书。此外,林半觉也据自己的收藏编辑了一些印谱,如《觉斋集拓赵少昂印选》《清佚名印谱》 (上、下) 等。《林半觉篆刻遗作集》在1984年由日本京都书画院出版,这是中日建立邦交以后,日本为我国现代金石篆刻家出版的第一部篆刻专着,在日本书画界获得了高度的评价。日本着名篆刻家梅舒适曾高度评价:“竿觉先生博学多才,篆刻精研秦汉、风格朴茂隽秀、高贵尔雅……是着名的古文字研究家,其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文字造型感越溢表于作品中”[3]。

  三、篆刻风格

  林半觉的篆刻风格高古有韵致,线条刚劲有力,结构处理巧妙,刀工精湛,布局疏密有法,处处体现其早年学秦玺汉印的功力,又能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而得到名人名士的喜爱。林半觉的篆刻风格多样,包括古玺、汉印、陶文、图像、边款。唐长兴、韦佳在《林半觉篆刻艺术分析》一文中对林半觉的篆刻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并划分为三种风格:“既有高古灵动的古玺风格,又有醇和质朴的汉印风格,更有老辣朴厚的自家面貌。”[4]笔者认为可分为七类:一是工整温和类,以汉白文印为代表,如“李宗仁印”“郭沫若印”(如图),“黄云之印”;二是古雅稚趣类,将甲骨文、金文字形与章法灵活运用于印章布局中,如“林泉半觉”(如图)“天下为公”(如图)“今又重阳”“乡人善者好之”“谢康永年”“临川周天游日用大利”等;三是细劲挺拔类,以小篆朱文印、瓦当文为代表,如“一年一度秋风劲”“长乐无极”(如图)“万古长青”等;四是灵致精密类,如“悲鸿”(如图)“安治”“林泉”“天民”(如图)、鼎铭等;五是巧妙奇趣类,如“象山水月”(如图)“北斗七星”等。六是苍浑老辣(多字数,大印面)类,如“无限风光在险峰”(如图)“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汤风雷激”“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七是跌宕烂漫类,以边款为代表,如“阳朔风景好”(如图)等系列边款,魏碑体与隶书的结合,颇有意趣。

  郭沫若印

  林泉半觉

  天下为公

  悲鸿

  天民

  象山水月

  江山如此多娇

  焦土抗战

  长乐无极

  “阳朔风景好”边款

  无限风光在险峰

  “还我河山”与原石

  其中对于以甲骨文入印的看法,郭沫若曾经给林半觉许多建议和指导,他说:“任何文字都可以入印,但风格要统一。如果三代一笔、两汉一笔、六朝一笔,不伦不类则绝不可以。”(林汉涛口述)并强调:“你以篆刻应世,又多为名章,而姓名用字多为吉祥一类。然而甲骨文是卜辞,内容包括干支、鬼神、吉凶、灾异,等等,能合名章之用的文字实在不多,不能以偏旁凑合冒充甲骨和钟鼎。”(林汉涛口述)林半觉精心专研,谨遵郭沫若的教诲,对于印面的布局狠下功夫,留有“林泉半觉”“吴君玮”等以甲骨、金文风格入印,苍古风趣。他在篆刻创作中力求字字有据,做到识其形、读其音、正其义,并在印章设计稿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古文字源流的笔记,现林半觉艺术馆中有收藏手稿。

  从林半觉各种风格的篆印手稿,可窥见其对传统的秦玺汉印钻研较深,喜用甲骨文、金文体势和线条入印,又能吸收清代皖浙两派以及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赵之谦等人的精神风骨,进而自我创新,独出己意。丰富多变的书法结字、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与大匠运斤的雕刻刀法,让人赞叹。林半觉常把篆刻的立意和意境放在首位,再谋划字义、字形,根据印文内容和印章材料,因地制宜,设计摹写,巧妙经营位置。由此可见,林半觉治学严谨、治艺之精。

  篆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名人名士姓名章

  抗战时期是林半觉篆刻创作的成熟和高峰期,曾为许多名人制印,包括抗战时期到桂林的大部分书画家、文学家,以及本籍较有影响的艺术家、政界人士,如徐悲鸿、郭沫若、张大千、罗香林、赵少昂、高剑父、任中敏、冯振、万仲文、陈竺同、冯介、李济深、欧阳予倩、章士钊、梁漱溟、陈迩冬、黄独峰、张家瑶等近五十人。林半觉给徐悲鸿刻制的印章最多,有“阳朔天民”“悲鸿之印”“江南布衣”“东海王孙”“悲鸿”“徐悲鸿”“悲”等。其次为关山月也刻制了不少,有“关”“山月”等。还有为马君武、马万里、郭沫若、林素园、梁漱溟等人也刻印数方。

  这些名人题词或作画作为回赠林半觉所刻印章,比如张安治、马君武、关山月、梁漱溟、欧阳予倩等人。虽几经战乱,但这些名人手迹都被林半觉保存了下来,现存于林半觉艺术馆。这些回馈不仅仅是对林半觉篆刻艺术的肯定,也代表了这些艺术家当时的艺术创作风格,是桂林抗战文化名城的历史见证。从这点上来说,林半觉对于抗战文化名人的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留下保贵的实物资料。

  (二)诗文雅句章

  林半觉所刻的诗文雅句章,多为抗战后所刻,如“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如图)“万古长青”“长乐无极”(如图)“举目照遥空”“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由此可见林半觉的篆刻艺术尤受时代影响,其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品格的领会和体悟。他在篆刻创作中取法广泛,甲骨文、鼎彝铭文、石刻文字、砖文、瓦文、陶文、封泥文字、历代印谱都有涉猎,呈现其所掌握的文字体系和明晰的历史传承,以及创新精神,如“长乐无极”的砖瓦文极有特色。

  (三)抗战题材闲章

  抗战时期,林半觉篆刻创作内容也随之改变,林半觉艺术陈列馆现藏有“还我河山”(如图)“革故”“鼎新”“长宜子孙”“劫余”等原石,其他还有“名山无恙”“焦土抗战”(如图)“壮怀激烈”等现存印章拓片,其中“焦土抗战”取自李宗仁发表的《焦土抗战论》。可见林半觉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艺术家,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充分发挥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时代成长、艺术为民族奉献的精神。

  着名学者章士钊曾称林半觉为广西文化界“一把刀”。林半觉创作的以抗战为内容的印章,气势恢宏,既显示了爱国热情,也为传统文化精粹的篆刻艺术增添了新的载体。同时于民众也是一种宣传和鼓舞,成为通过篆刻的艺术形式实现宣传教化功能的范例。他的执着与实践精神在当时与后世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可见,林半觉的篆刻艺术风格多样,一印一面貌,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林半觉篆刻艺术在传统国学基础之上,一方面关注时代气息,在民族存亡时期,将刻刀、石材、文字学、书法融合成抗战武器,鼓舞人们,受到了世人的敬仰。表明艺术家要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更好地实现篆刻对大众的教育引领作用,并提高篆刻的艺术地位和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林半觉将篆刻中所包含的书法艺术和中华民族精神融合,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篆刻艺术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古文字学知识,以及书法用笔,设计美学思想,还要明确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命精神。在这点上,对于当代书法篆刻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切实如需的文字内容、表现时代气象的艺术风格、唱响金石精神的精神底蕴, 是彰显篆刻教育价值的重要方式。”[5]比如林半觉战后曾篆刻了大量的毛泽东精典诗句,通过篆刻艺术让人领略了毛泽东诗句宏伟的气势乃至豪迈自信的民族气息、民族风度。

  四、保护革命文物,举办石刻展览

  林半觉尤其注重革命文物的保存。抗战前夕,林半觉将1934年底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经过龙胜留下的三块碑刻摩拓下来,今保存在林半觉艺术陈列馆,成为永久的革命纪念物。

  (一)民间百姓书刻

  林半觉收藏的三件龙胜石刻,其中最大的一块来自于民间所刻,内容为:“朱毛过摇 (瑶) 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摇 (埃) 胞把家还。黄孟接己亥正月,时遇恩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如图拓片,现存林半觉艺术馆)林老在碑拓后面写有按语“黄孟矮非人名,黄家寨、孟家寨、矮岭脚三村寨的合称”。碑刻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过桂北的珍贵史料,更反映了龙胜瑶胞与中国工农红军的亲密关系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深厚感情。

  林半觉保存百姓书刻拓片

  (二)红军书刻

  这两件石刻内容分别为“红军绝对保护摇 (瑶) 民红三宣”和“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三宣”,应是当时红军路上留下来的宣传标语。20世纪40年代初,正是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之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发现这类革命文物,后果不堪设想。然林半觉不畏艰险,不仅对这三件石刻作了详细堪查,而且用墨拓保存了下来。无疑对抗战文化研究卓有意义。

  即便抗战时期,林半觉也未停住搜寻石刻的脚步。从1940年至1945年,林半觉跑遍广西境内60多个市县,寻找碑铭摩崖石刻。这五年间从搜集至整理、记录、摩拓,收获颇丰,共得拓本1800多件,3000多件图片、文字资料,包括五代、唐、宋、元、明、清石刻、碑褐、造像、摩崖等方面的一手资料,为以后的全国石刻拓片展准备充分。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数十万人离桂逃难,交通运输条件极差,林半觉召集乡亲父老用肩挑石刻,将所藏三千余种广西石刻拓本分成十几担,日夜兼程运返融安保存,自己的大量私人财物则一概舍弃。其子林汉民回忆说:“父亲心中清楚,这些石刻拓本是广西的文化遗产,必须保留下来。抗日战争时期桂林不少碑刻被毁,但碑拓被父亲保存了下来,相当难得、珍贵。”

  抗战胜利后,为使这些珍贵资料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给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提拱学习的机会,由广西省政府名义举办,林半觉主持的广西石刻展览会于1946年9月9日至12日,在桂林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举行。展品是从广西石刻堪查所得拓本1800余件中精选出317件,其中桂林石刻188件,占全部展品三分之二还多,展品集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广西石刻的精品。其后,又在柳州、南宁、梧州、广州等地举办了跨省历时一年的巡回展览,在国内与东西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林半觉对广西文物工作的贡献,不仅在于拓下了广西各山岩石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在战乱中使这些拓本和相关资料得以保存下来,有的甚至成了孤本。除了上述三件革命文物以外,还有着名的范成大《鹿鸣燕诗》和黄庭坚书《五君咏诗》等。林半觉生前收集的拓本及本人字画、手稿、图章、书籍均收入林半觉艺术陈列馆(1999年建成)。

  此外,交友也是林半觉留给后世研究抗战文化的重要线索,其因印结缘,抗战期间来到桂林,结识了文艺界、教育界、政界许多知名人士,且通过互赠得到了一些名人手迹,如徐悲鸿、郭沫若、张大千、章士钊、丰子恺、李济深、梁漱溟、赵少昂(如图赵少昂赠诗手迹)等,这些珍贵资料成为研究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重要文献2。

  林半觉一生多集中于对广西石刻文物的考察、注释、汇编,以及对篆刻艺术的不懈追求、探索,在书法上虽相对较少关注,但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得以保存下来。其书法与他的篆刻风格相呼应,常写甲骨、金文、小篆,古朴拙厚。例如民国三十二年(1943)五月书《篆书七言联》(如图)和晚年书写的一些甲骨文对联,书法字体取长方形,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润浑劲,体势整齐肃穆,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风骨嶙峋,充满古朴雄健之美。也有一些圆润苍浑的行楷书、隶书石刻题榜,如桂林弹子岩、灵剑石、留春岩、还珠洞、省春岩(已毁)、元风洞、白龙洞、普陀岩均为林半觉于抗战前后所题刻山洞名。

  林半觉《篆书七言联》

  综上所述,林半觉一生执着于对广西石刻的搜救与整理汇编,并到各地举办石刻拓片展,积极宣传广西石刻文化,甚至远播日本。同时,其着力于对篆刻进行深入探索,印章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林半觉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字知识、时代精神、艺术品格、文化修养、美学意蕴得到了当世名人名士的瞩目,也是民国时期广西篆刻水平的代表。不可置否,林半觉是广西书法史上篆刻学的奠基人。在广西书法史上,甚至在中国书法史都是非常值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桂林文化城的艺术精神,也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艺术审美趣味,更是为中国文物的保护、整理、考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栖凤.秦汉古风韵凿凿金石声——记林半觉篆刻艺术[M]//林栖凤.林半觉篆刻.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6.
  [2]林半觉.篆刻学有传承[M]//林栖凤.林半觉篆刻.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
  [3] 林汉涛.林半觉遗作集:序言[M].东京:日本书画院,日本赞交社,1984:1.
  [4]唐长兴, 韦佳.林半觉篆刻艺术分析[J].南方文坛,2014 (5) :122.
  [5]唐长兴, 马一博.论林半觉篆刻的教育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 :117.

  注释

  1 本文图片均由林半觉之子林汉涛先生提供。
  2 林半觉生前结识的文人好友赠予的墨迹、题词、书画作品均收藏于林半觉艺术馆。

 

TAG标签: 林半觉  石刻  篆刻  


上一篇:文徵明诗歌和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探析
下一篇:探讨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