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艺术论文 >

关于三毛作品美学维度的哲学反思

时间:2019-09-27

  摘要:三毛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情的坚持和感恩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随着其书籍的一次次再版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她的为人为文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 那些跳跃在纸间的文字仿佛时刻在提醒我们, 陈平的确是死了, 可三毛还活着。《雨季不再来》是三毛迷惘叛逆时期的散文代表, 《撒哈拉的故事》是喜乐甜蜜时期的散文代表, 《送你一匹马》是万水千山走遍后回归自我时期的代表。自然、生命、爱情是探析三毛散文美学价值的切入点, 与此同时, 三毛的散文也启发读者对自然、生命、爱情进行哲学反思。

  关键词:三毛; 散文; 自然; 生命; 爱情;

  一、引言

  三毛, 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陈懋平, 又名陈平, 英文名Echo。当她开始学习写字以后, 无论如何都不会写“懋”这个字, 每次写名字时都自动省略“懋”字, 如此一来, 改名为陈平。三毛, 这个我们熟知的名字, 只是陈平的笔名, 究竟为何取这个名字, 我们无从知晓。但三毛曾说过:最初取此名, 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这个名字很平凡, 二是觉得自己写的文字很一般。

  三毛的散文充满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情的坚持和感恩, 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生活。研究三毛散文的美学价值对于丰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引发人们对自然、生命、爱情的思考, 能够使读者对三毛的散文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的重点是从自然、生命、爱情三个视角重新阐述三毛散文的存在价值以及审美意蕴, 旨在从其人其文中反观当代人对于生命的体验、对美的领悟。

  二、三毛作品概述

  三毛一生虽只经历过短暂的四十八个春秋,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了这个世界足够丰富的精神营养。笔者将三毛的一生分解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迷惘和叛逆的早期, 第二个时期是喜乐和甜蜜的中期, 第三个时期是万水千山走遍后回归自我的晚期, 每一个时期留下的作品都是三毛对当下生命体验的一种概括。

  (一) 早期代表《雨季不再来》

  《雨季不再来》记录的是二毛成长为三毛过程中的故事。这十年间的时光是无形的力量, 促使三毛由一个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少女成长为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性。三毛早期作品的叙事风格与她被惩罚然后休学在家的经历息息相关。一方面, “画脸”伤痛令三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把自己关在孤立的世界中不愿与外界接触;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这漫长的七年, 使得三毛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英语、古文诗词和绘画, 这些经历无不成为三毛日后写作的素材, 也激发了她的艺术感受能力。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 她就是一个个性极强的孩子。她作为没有教育部学籍的哲学系一年级选读生, 曾在非常擅长的国学考试中取得即将面临补考的五十八分, 三毛去老师的家中讨公道, 一边询问老师自己答对几题, 一边因为答不上春秋是哪年修的这类应该孔子回答的问题感到委屈, 与老师交谈后才得知自己只答对《易经》这一题, 并且仅靠这一题拿了全卷一半的分数。除这位国文老师何宗周外, 恩师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都曾是三毛笔下的“客人”, 三毛说话的语气虽“顽皮”了些, 但对这几位老师总还是持满分的敬意和感恩的。

  《雨季不再来》代表的是迷惘和叛逆的早期, 这是三毛生命航程中的颠簸阶段。亦如每一个我们都曾是“少年的维特”, 跌倒过、迷失过、痛苦过, 经过岁月的洗礼, 终会平凡地长大, 生命中的雨季过去, 那曾经在雨里幼稚行走的时光, 便不会再来了。

  (二) 中期代表《撒哈拉的故事》

  某年某月某天, 三毛在翻的那本《国家地理》杂志正在介绍撒哈拉沙漠, 她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牵引, 于是那回忆似的乡愁就像一双温柔有力的手, 拥着三毛朝那片广袤又陌生的大地前进[2]。三毛就这样搬去住了, 苦恋她的荷西也跟着去了, 俩人在沙漠中结了婚, 开起了“中国饭店”, 荷西是三毛全部幸福和灵感的源泉, 是爱改变了这个温室里的花朵。别人眼中的沙漠生活恐怕很是无趣, 但她笔下的撒哈拉却是“活泼泼的”。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 用最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诉说撒哈拉沙漠的魅力和充满喜乐的婚姻生活。读三毛的故事, 仿佛我们都曾是沙漠中的“流浪者”, 这是三毛作为一位作家的独特魅力和魔力。

  在《沙漠观浴记》中, 三毛在等荷西剪发之余溜出去, 经过一间门边写有泉字的破房子时心生好奇, 生性活泼的她自然要一探究竟, 结果却被当做偷看别人洗澡的疯女人赶了出来, 第二天她索性花四十块钱大大方方地观看撒哈拉威人洗澡。又过了几日, 当三毛听到撒哈拉威人询问荷西是否听说最近有东方女人偷看别人洗澡一事, 她将话题转而引到日本女人身上, 说最近飞机带来了日本游客。在三毛的笔下, 撒哈拉沙漠生活中的枯燥烟消云散, 在她的故事里, 沙漠里的人和事是那样的有趣, 如此琐碎的生活充满浓浓的爱意。

  《撒哈拉的故事》代表的是喜乐和甜蜜的中期, 这是三毛生命航程中的平稳飞行阶段。也许三毛喜欢的并不是流浪本身, 而是在流浪过程中找到那棵可以依靠的橄榄树。显然, 荷西就是那棵橄榄树。

  (三) 晚期代表《送你一匹马》

  1979年9月荷西在潜水过程中发生意外不幸身亡, 荷西在西班牙等了三毛六年, 在沙漠里丧生时, 也刚好是俩人结为夫妻的第六年。三毛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悲痛欲绝, 曾经的沙漠是花海, 那是因为有荷西在身边, 如今最爱的荷西永远离开了, 荷西的死亡深深地透进了三毛的灵魂。这一时期, 三毛的作品不再绚烂, 而是逐渐归于深沉、平淡, 这是荷西逝世后她用血泪写成的文字, 背后隐藏的是无限的悲凉。

  《送你一匹马》记录着三毛与琼瑶的深厚情谊。在荷西潜水遇难后琼瑶便缠着三毛要她发誓不自杀, 两人痛哭七个小时后才肯放三毛回家。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琼瑶深知陈平是个重情谊且信守承诺的人, 一旦她许下诺言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三毛的确做到了, 虽然在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三毛的生活充满思念之苦, 但是她也始终信守对琼瑶的承诺, 为了家人, 坚强、勇敢地活着。这一时期的三毛经历过生与死的极限, 尝试着从自我之外的角度再次审视爱与生命。在《永恒的母亲》中, 三毛为年少时嫌弃母亲没有读过哲学书而悔过, 在文末写给母亲缪进兰女士这样一段话:“在人生的旅途上, 母亲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1]

  《送你一匹马》代表的是万水千山走遍后回归自我的晚期。经过岁月的打磨, 三毛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不再像早期少女一般“活泼”, 也不像中期恋爱那样“甜蜜”, 这时的作品更多的是出于对生命中痛的体悟和对爱的思索。

  三、三毛作品的美学维度

  从三毛的散文中可以汲取当代人普遍缺乏的对自然的勇敢探索和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爱情的坚持和感恩。三毛曾说:“生命过程, 无论是阳春白雪, 青菜豆腐, 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2]122写作之于她, 并不是一种工作, 而是对生命体验、生活方式的记录, 因此, 三毛常常自谦自己不是作家。

  (一) 自然维度

  自然景色在三毛的笔下活出了独特的生命姿态。无论是西班牙美景还是撒哈拉沙漠的风光, 在她的散文中都能够使人耳目一新, 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在《蓦然回首》中, 雪夜是这样的:“雪, 静静地飘下, 第一次不敢去画室时被我撕碎的那一枕棉絮, 是窗外十年后无声的雪花。”[3]这篇散文记录了三毛对恩师顾福生的感谢以及白先勇先生的知遇之恩。时光荏苒, 三毛用文字表达感恩时依旧平淡、自然, 但读者可以很容易从三毛的轻描淡写中感受到顾福生老师的肯定让一个将自己关了四年的孩子如同摘星般喜悦。在《荒山之夜》中, 夜随人的心情发生变化:“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般躺在那里, 几分钟后, 大熊星座像一把水勺似的挂在天上。”[2]32这篇散文记录的是三毛与荷西开车去寻找小乌龟和贝壳的化石, 荷西陷入泥淖, 三毛被三位撒哈拉威人追着逃命的故事。同一座迷宫山在三毛的笔下千变万化, 烘托了二人从家中出发, 荷西陷入泥淖, 三毛逃命, 最终共同死里逃生的不同气氛。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 三毛仍然能够调用全身的细胞仔细观察, 回到家中, 利用文字再现情景, 带领读者一起经历沙漠探险。三毛对第一次见到沙漠、第一次被沙漠拥在怀里场景的描写, 使读者可以亲切地感受到大漠不仅是自然献给人类的视觉礼物, 它亦能洗涤世人浸透在俗世的灵魂。

  或许是19岁时在文化大学作为一名哲学系旁听生学习过的缘故, 三毛的表述方式总有些“言不尽意”的哲学味。三毛的文章无不传递一个理念: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哲学之旨, 亦是其为人为文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产生于人与自然的互相沟通、契合。客体受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因此即使是同一种夜景和沙漠风光, 在三毛或是其他人的精神世界中成为审美对象时, 意蕴各不相同。三毛散文中的自然美, 体现了美是主客观的统一[5]。回归自然, 三毛俨然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诗人, 洒脱如《橄榄树》的歌词一样。

  (二) 生命维度

  三毛曾作为一名哲学系选读生在文化学院学习, 那时的她已经在有意识地探索生命的真谛、追寻生活的意义、体验存在的价值。正是由于年少时接受的哲学思维训练, 三毛的作品里除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敬意之外, 还充满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

  沙漠, 无时不在启迪三毛重新认识生命的姿态。在她看来, 大漠中的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活着, 虽然物质资源匮乏, 却是精神世界中的富足文明人, 生命在这里以一种令人沉醉的方式顽强成长。三毛写下的故事以一种通俗文学的方式促使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用亲身经历向女性诉说, 女人并不一定要做贤妻良母, 除了工作和学业, 还可以自由自在化, 大胆地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三毛是如此的洒脱, 她真真切切活着, 却从不屑做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她没有按照世俗的标准演绎自己的人生, 而是醉心于自然山水, 在流浪中探索生命的真谛, 追寻生存的意义, 体验生命的本真与快乐。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会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深处沙漠中的三毛如此地热爱生活, 无论是去家对面拾破烂, 将拾来的汽车外胎变为鸟巢坐垫。水瓶变花瓶, 还是用铁皮和玻璃做一盏风灯, 都在刹那间使沙漠妩媚起来。难怪三毛在《白手成家》中写到她与荷西的家, 在一年之后, 俨然成为布满羊皮鼓、皮风箱的沙漠艺术宫殿。如果沙漠里突然开出一朵花, 那一定是三毛的家。

  “三毛坚信生活需要五光十色, 因此即便在物质匮乏的撒哈拉, 也要竭尽所能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4]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三毛正是在观赏万物的生命、生意时, 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并用文字表述出来, 从而使作者和读者在写作与阅读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愉悦。

  (三) 爱情维度

  三毛曾说:“这一生我想要的, 就是情, 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不要名和利。”三毛的情是真真切切的, 她深爱着荷西, 但是并没有在婚姻中失去自我, 婚后的三毛依然是自由而独立的。她与荷西的爱情从撒哈拉开始, 从不曾结束, 她四处流浪, 把旅途的故事写在路上。

  婚后的三毛与荷西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情真且痴的她为了这个平野大原似的男人洗手作羹汤, 重做灰姑娘也觉得身心自由。在三毛的笔下, 沙漠的家, 如同两抹灿烂的景色叠加, 构成了撒哈拉最美的风景画, 在这里相爱的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 亲密又有距离。《撒哈拉的故事》勾勒出许多三毛与荷西之间温暖、可爱的场景。例如三毛与荷西在沙漠中开起了中国饭店, 在请荷西的老板吃过笋片炒冬菇送走客人之后, 三毛在厨房洗碗做家务时被荷西倚门望着, 但她的本意并不是勾勒出含情脉脉这样浪漫喜悦的情景献给读者, 画风一转就用辫子飞散、状如女鬼诸如此类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的自己。再如《悬壶济世》中荷西得知三毛用指甲油给撒哈拉威人补牙时被她形容吓得像个漫画人物, 头发唰地一下全部竖起来, 好看极了。《撒哈拉的故事》是属于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 同时也是三毛夫妇与当地人共同创造的充满博爱精神的故事。“博爱精神是内容, 审美价值是形式, 爱和美是一体的。”[5]

  与三毛一样写爱情故事的台湾女作家,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琼瑶, 俩人虽是挚友, 但创作风格完全不同。琼瑶写的爱情故事大多轰轰烈烈, 文字的戏剧性远大于真实性, 因此琼瑶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编剧, 她写的故事大多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而三毛的表达方式恰恰相反, 她从不在书中直观描绘与荷西的爱情, 即便写荷西也是言语间有情有义却又云淡风轻。总之, 三毛笔下的爱情故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爱情的主题不是为自己而生存和生活, 不是为自己而操心。”[6]三毛以其优美的心灵去扣击荷西的心灵, 由此便形成心心相印的最美的爱情。

  四、三毛作品美学维度的哲学反思

  荷西走后, 三毛的精神生活的确是痛苦不堪的, 她总是在期待着与荷西的重逢, 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撑下活着的那十二年, 其实是她报答父母恩情的方式。我们无法猜测1991年1月4日三毛选择离去的原因, 三毛的死留给世人的除了无尽唏嘘更多的还是疑惑, 这看似与她生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相矛盾, 实则不然。三毛信仰基督教, 她相信“出生是一场旅行, 死亡是另一场旅行的开始, 生命可逝, 灵魂永存。”[7]

  (一) 反思自然

  我们与三毛本是两个世纪的人, 她的书穿越几十年陪伴我们至今, 让这样的两代人, 心灵如此靠近。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去世界的各个角落旅行, 却再没有人能够像三毛的生命旅程这般洒脱、透彻。难道当世人都缺少审美的眼睛和纯净的心灵?其实并非缺少欣赏美的心灵, 而是缺乏放得下的心境。其实三毛最初只是着迷于撒哈拉的诡秘与荒凉, 不料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得越久, 越能够激发人的生存意志, 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全新的灵魂。就好似在西藏, 在那极度缺氧的地方, 才能够清晰地看见信仰。在沙漠, 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也最容易看到天堂。三毛与我们的不同, 在于她乐于并且擅于从旅途中反思生命的意义, 思考存在的价值, 于是三毛的成就散落在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而我们却已经习惯在旅途中停止思考, 任由自然美景化作一个“我去过”的地名。

  (二) 反思生命

  毕竟是哲学系的旁听生, 自小又喜爱读“四书五经”, 三毛的生命轨迹很难不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很多人说三毛对于生命的体悟和为人为文的作风, 像极了老庄学派。的确, 三毛对于生死的淡泊超然, 是基于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之上的, 这种见解又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我们习惯把三毛视为一个画家, 眼睛能够轻易地接受她所勾勒的自然美景, 读得越多, 越能够快速地在头脑再现画面。其实三毛的散文字里行间充满着专属于她的生命意识, 只是理解三毛的生命意识并非易事, 需要太多时间的积累和生活的历练。

  人活一世, 都在忙碌着为各自的精神世界确定安身立命之本,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 “信仰”是这个确定过程中的支撑力量。可是21世纪的我们, 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信仰危机, 如何去解决?儒家哲学会为我们提供解决这场精神信仰危机的内外动力。内力即将内心的智慧发用出去;外力即勇于承担责任, 更加从容、快乐地生活。

  (三) 反思爱情

  大家读三毛, 各有各的理由, 各有各的收获。笔者读到了她的情真且痴, 并且爱她敬她这样的情真且痴, 毕竟在当下, 很少有人再能够为了亲情、友情、爱情全心投入、奋不顾身。三毛的可贵之处在于全心为情投入但并不糊涂, 她在二十岁时就发出这样的感慨:“男朋友和买鞋子是十分相似的一件事情, 视觉心灵上的选择, 并不代表那双鞋子舒适合脚, 能够穿一辈子。”[8]一个“情”字使得三毛的生命格外光彩动人, 同时也让她的命运笼罩着悲剧的色彩, 未婚夫结婚前夜的突然猝死, 荷西潜水时的意外离世, 一次又一次让这个重情女子的精神世界坍塌, 哀莫大于心死, 是父母的爱支撑着她在荷西走后生活十二年。三毛的晚期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着她对荷西的放不下与思念, 最后放下一切与荷西赴约, 也许正是三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爱的领悟。“情”成就了三毛亦摧毁了三毛。三毛的命运同时带给读者悲剧感和崇高感, 在这样的崇高感之中, 我们以敬畏和惊奇去尝试着体验三毛的生命, 在这样的悲剧感之中, 我们又清楚地知道, 三毛不可学亦学不得。

  参考文献
  [1]三毛.送你一匹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188.
  [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3]三毛.雨季不再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94-116.
  [4]杨同仕.空谷幽兰——三毛精神世界探析[D].合肥:安徽大学, 2012.

 

TAG标签: 三毛  散文  生命  


上一篇:茶元素视角下的国产动画形象美学价值研究
下一篇:关于健美操运动的美学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