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艺术论文 >

孔子的礼乐观回顾

时间:2019-09-27



  中国古代的乐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综合体,从有文字可考的商至春秋,乐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抒发情感,而且担负着国家祭祀的功能。至周代,乐又以“六乐”的方式,担负起教育贵族子弟的重任。孔子对乐有着极高的天赋,是乐之实践的歌者、演奏家与作曲家。他访苌弘学乐,与师襄子鼓琴,“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留下多篇关于学乐、论乐的记述; 他也曾“击罄于卫”[1]78,“取瑟而歌”[1]212,对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论语》中,孔子之论乐不仅涉及乐的形式、功能、审美、情感体验、教育方式和价值判断等问题,而且将乐与其思想体系紧密相连,赋予乐家国共治的工具性以及哲理性。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乐已不仅仅属于常识意义之上的艺术形式,并且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意义,是有着深刻内涵的“道”。因此,本文在此提出“乐道”一词,试对其基础、形式、审美、终极追求进行分析与辨识。

  一、礼———“乐道”外化之形式

  何谓礼乐? 在《礼记》的记述中,将礼与理、乐与节等同,认为君子所有的行为都应在“礼”的统领下,无礼不动,无节不作。这种由外化了的“礼”统领、指挥的礼乐艺术形式,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货》中,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1]209礼并非举行仪式时的玉器丝织等祭品,乐也并非是钟鼓之音等外在的击打声响,而是周代以“文”———合乎规矩的复杂修饰、繁琐仪节的综合祭祀的再现。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成为区分贵贱、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使混沌未开的先民有了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长幼之别,使人超越本能行事的自然人性层面进入到社会人的范畴,从而有了秩序和为人的尺度规范,这一切要靠乐之内涵和外化形式的“礼”来实施。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同时又生活在周礼尚存的鲁文化中,“礼”文化的熏染使他对周礼非常崇尚,希望用“礼”的教化使社会回到有序稳定的状态。他对“八佾舞于庭”[1]24这种破坏周礼的僭越行为极为愤慨,深有感触地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96在他看来,社会和谐即等级有序,达到有序的方式是“礼乐”的教化、遵守和实现,因此,“克己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1]238便是他的治国主张。经过对夏、商、周三代之礼的研究,孔子选择了周礼,并择善而从: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1]30,其所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武”[1]184 -185的慨叹表达了对这种礼制的向往和遵从。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2]990孔子也深谙实现“乐治”之道,即礼乐并举,开办私学,传授礼乐文化知识。

  把蕴涵于乐之中的道抽象出来,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准则以礼的方式实现,成为儒家思想外在的承载形式和实现途径,从而形成了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思想体系。以乐为承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滤掉个体性,而且可以在施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化掉冲突,这种柔性的教化过程,孔子大为赞叹。因此,《孝经》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3]这种“乐道”继承了周之“礼教”的传统,并被后世不断引申,虽然有夸大艺术的工具性、忽视艺术本体性、丢掉艺术感性的争论,但以礼之外形和内含德育的乐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教育思想和修身治国之道,无疑对深化乐的价值有积极的意义。

  二、仁———“乐道”实现之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最多的可能要数“仁”,关涉“仁”的章节有五十八章,“仁”字出现约“百有五”处[4]。由于孔子对“仁”的重视,人们往往把“仁”作为孔子的最核心思想,孔子的学说也被视为“仁学”,“乐道”的实现基础也当属“仁”。“克己复礼为仁”可以说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总纲。如果说要实现“乐道”,“礼”为外在的形式,那么“仁”则是最基础的情感和思想起点。孔子以“六艺”、“六经”为内容教化弟子,在他的眼里,将乐分为两种,以“仁”为情感起点的乐和“非仁”为情感起点的乐。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1]25,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推行礼与乐,推行礼与乐的人,首先应该怀有仁爱之心。

  孔子不仅注重礼乐的外在形式,更注重它的内在精神。为君者要行仁德之治,为民者要有孝悌之情,是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他试图通过人的道德内省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途径。他提出了化人的三重境界———“仁”、“礼”、“乐”。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情感,是人的精神境界,是“礼”和“乐”的内在依据,而“礼”和“乐”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行为举止、仪表仪容、社会伦理的表现方式,也是“仁”的存在依托和主要实现途径。

  孔子以“仁”为基础对礼乐进行精心的整理,那些与“韶”等雅乐相合的礼乐,节度中和,形式纯净,当它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就绝不可能是使人“心旌摇荡”的“乱世之音”,而是在“节”的基础之上,起到感性愉悦与理性教化的双重作用,使人们走向“仁”的内在情感要求。乐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和仁学的情感要求相合,很自然地和仁学互为实现。因此,以“仁”为基础的乐之实现途径,不仅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而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的统一体。以仁达乐,以乐化仁,使仁、礼、乐三者成为互动和谐的整体,也是情感与理性、艺术与伦理的双重统一。

  首先,乐以“感悟而动”的直觉感性形式引领着人的知觉意识,然后以其社会伦理呈现润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个体脱离独立的存在,在伦理实践的过程中向有序的社会化的人转化,最终形成合“仁”的人格。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仁是“乐道”促进个人主体意识转化,伦理自觉观念形成方面的价值基础。

  三、善———“乐道”审美之核心

  在对“乐道”的审美认识上,孔子把“善”作为审美之核心。这里的善并非乐之内容与外在形式的价值殊分,而是内容与形式合一的儒家美学境界追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以“善”为中心,形成“文以载道”的传统,对我国的艺术尤其是乐舞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八佾》最能直接体现孔子的这一思想: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36韶乐歌颂舜帝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在情感上使孔子得到了共鸣,从而才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故孔子认为韶为乐之最高境界。

  《述而》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79表现出“节制”和“善”的美学追求。“善”也在《论语》和《乐记》的论述中形成美学、政教与价值观的统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2]990“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2]988乐对宇宙规律的洞察,对精神世界的探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都应达到善和美的统一。因此,对善的追求应该是孔子“乐道”之美学理想之境。

  善具体投射在乐的形式上,便是温和、节制之“中”、“和”。这种“中”“和”的特征,和儒家所讲“中和”的伦理道德一致,是“和合相善”的伦理美学,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我们可以通过“乐”的外在形式,感悟“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歌、乐、舞完美的结合,相互应和,便是“和”; 声音大小适度,舞容俯仰自如,这即是“中”,这样的乐可谐阴阳,动天地,调风雨,安国民。《八佾》中,“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乐曲逐次展开,徐徐而发,旋律和节奏按内在规律递进,由小而大,亦庄亦谐,含着天然的和谐与节制。情感无论多么充沛强烈,都要内蕴节制,是“中”的要求,情感外现时,要加以节制,懂得约束,这才能成为“和”。孔子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32《关雎》哀、乐合乎节,哀虽深不失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因此,孔子极为反对“郑声”,认为郑声“淫”,太过激烈和不节制,会引起心的迷乱,道德的败坏,要求“放郑声,远佞人”[1]185“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1]211避免这些“淫乐”对“中庸之道”所倡导的君子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修身过程产生消极的作用和对“善”的削弱。孔子强调乐的教化作用,这些礼仪秩序和君子修为都是基于对形式和内容之“善”的自觉要求。

  善是人之真情体现,只有至真之情才是通向至诚、至德、至美的途径。乐以其天生的情感直接表现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心中的真情,社会伦理的实现可以经由某种“感性愉快”来实现,“乐道”的审美核心即是唤起这种“自觉之善”。

  四、成———“乐道”终极之追求

  《论语·泰伯》中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93孔子已经把乐提高到了人生修行所要达到的至境,所言含着对“道”———“乐道”的至高追求,“成于乐”三字,刘宝楠《论语正义》释为“以立于礼,成于乐皆是修身。”[5]说明乐能感染陶冶心灵、塑造人们的性情,成为人们内心的自觉要求和道德实践准则。因此,“成”即为“乐道”之至境,并含着个人修身之成———社会伦理之成———国家大治之成的三重境界递进关系。

  首先,乐为人之修身必经途径。在个人的人格实现上,“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124无论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礼乐知识,然后才能为官、为人。个人修身不仅指为官为人之道,也包含着深厚的乐之涵养带来的人生境界的超拔。尽管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13,希望成为礼学权威,但身处乱世,终日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不能实现大司乐、大乐正之愿,无法在庄严的祭祀行礼中体会礼乐的至高境界,于是这样的一种人生遗憾变为人生追求,存在于他对于“乐道”的终生追寻中。孔子把“成人”看做是具有如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如公绰那样没有私欲,同时兼具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文之以礼乐”[1]168,将礼乐与这四种优点完美结合。可见,礼乐是个人修身之必经途径。

  其次,如前所述,孔子所言之乐,并非以享乐为主的世俗之乐,而是“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 升 降 为 礼 者,礼 之 末 节 也。故 有 司 掌之。”[2]1014的礼制之乐和“律大小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2]1000的伦理仁和之行。“乐道”之所成,就是对乐中所含的“节”、“序”、“理”的社会化外现。“成”是社会伦理规约的愿望,是对“野人”时代的终结,不仅是个人人格实现的境界,也是孔子为政立说的起点。

  再次,如《乐记》所述,乐象政,“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2]982,乐道的追求,不仅是对“德艺双馨”的个人提升,不仅是“成人”的人格教化与完善,而且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在于维持社会秩序,达到天下大治,实现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乐道之“成”不仅根植于“仁”所构成的社会伦理和“礼”所外显的艺术形式,“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之上,而是具有更大的社会普遍性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礼乐并称源于孔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混乱,在孔子眼里首先体现为“礼崩乐坏”,礼乐不仅成为满足人们世俗享乐的工具,而且还成为“恶”人性滋长的温床和政治制度败坏的渊薮。因此,“仁”与“礼”成为孔子的方法论,“乐”才是孔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孔子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如“礼乐”一般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层级有序分明,社会人与人之间祥和融洽,整个社会欢乐和谐。

  结语

  综上所述,回望孔子的礼乐观,孔子在“乐”中所追求的,首先是“乐道”之“体”———礼的外在与内隐形式,并通过外显与内隐形式的互动寻找“礼乐”活动背后的结构要素,即“乐道”之“基”———仁的施政追求和宏观意识形态,转化为“乐道”之“用”———善的美学追求,在审美经验上表现为“乐道”表演活动“中”“和”的形式规约和接受活动情感规约的双向要求。最终的汇聚点为“成”,以“游于艺”为起点,以“成于乐”为终点,完成个人修身之成,社会伦理之成,国家大治之成,由个人而集体,由集体而国家的三重境界递进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2006.
  [2] 孙希旦. 礼记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1989.
  [3] 胡平生,陈美兰. 礼记·孝经·广要道章[M].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163.
  [4] 阮元. 揅经室集·上册[M]. 邓经元,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3: 176.
  [5] 刘宝楠. 论语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298.

 

TAG标签: 礼乐观  孔子  


上一篇:从哲学、人类学及美学角度探讨音乐存在的方式
下一篇: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