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文科论文 >

唐僧与孙悟空的表层关系和深层关系探析

时间:2019-10-17

  摘    要: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西行取得真经的故事为主线, 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师徒五人及众多神佛妖魔形象。其中大徒弟孙悟空跟随唐僧时间最长, 在取经过程中最忠心与得力。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 在表层中显现为倒置的师徒关系, 在深层中实为两种修心之路的重叠。造成深表两层关系的原因在于小说作者深受王阳明心学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中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影响。

  关键词: 《西游记》; 唐僧; 孙悟空; 关系; 修心;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takes the story of Monk Tang and apprentices traveling westward to acquire the true Sutra as the main line, and creates the images of five apprentices and many gods, Buddhas and demons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ies. Among them, Monkey King, the great apprentice, followed the Monk Tang for the longest time and was the most loyal and effective in the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k Tang and Monkey King is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apprentices in the surface, and in the deep layer it is the overlap of two ways of cultivating one's mind. The reason for the deep and superficial relationship is that the novelist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mind and the co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Keyword: Journey to the West; Monk Tang; Monkey King; relationship; mental cultivation;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西行取得真经的故事为主线, 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师徒五人以及众多神佛妖魔形象。小说中, 唐僧是师, 孙悟空是徒, 但在实际相处中, 唐僧作为师父却一直扮演受保护者、被解惑者的角色。徒弟孙悟空不仅负责保护唐僧的人身安全, 更是屡次为其解惑。有学者认为二人之间存在隐性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倒置的师徒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他们之间是由师道尊严转向相互扶持的师徒关系, 折射了作者的经历和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思考;还有人认为两人的师徒关系是受到两种政治理想的制约, 且两人的性格在相处中逐渐得到改变。

  一、唐僧与孙悟空的表层关系分析

  (一) 唐僧与孙悟空的表层关系——师徒关系

  玄奘西行取经是《西游记》的主线, 取经这一行动的发端之一是如来见南瞻部洲多丑恶, 想在东土寻善信来西天取经, 以劝化众生。发端之二是魏征梦斩泾河龙王, 龙王因唐太宗不守信, 便将其告到阴间。太宗受判官崔珏帮助死而复生后, 听从他举办水陆大会超度冤魂的敬告, 并选中陈玄奘作主持。观音菩萨在水陆大会见到玄奘, “果然是明智金蝉之相” (第十二回) , 两个发端开始交汇, 西行之路就此拉开序幕。

  在前往大唐的路上, 观音还为玄奘配齐了西行路上的四个徒弟——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悟能、卷帘大将沙悟净和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孙悟空是观音最后一个定下来的徒弟, 却是唐僧第一个收下的。且在取经队伍形成时, 孙悟空就已经保护唐僧经历了八难:收服白龙马和八戒时的被夜火烧、失却袈裟两难;收悟净之前的黄风怪阻、请求灵吉、流沙难渡三难。他与唐僧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是其他徒弟无法相比的。而两人的师徒关系, 也经历了初形成——多磨合——终确立的过程。

唐僧与孙悟空的表层关系和深层关系探析

  第十四回中, 唐僧踏上取经之路, 行至五行山下, 救出被困五百年的齐天大圣, 收了第一个徒。师徒关系初步形成。

  师徒的磨合则可从唐僧的三次驱逐反映出来。第一次在第十四回, 孙悟空打死六个毛贼, 唐僧训斥他去不得西天, 做不得和尚;第二次在第二十七回, 白骨夫人用女子、妇人和老者三次迷惑唐僧, 唐僧因孙悟空三次杀生而驱逐他;第三次在第五十六回, 唐僧拒绝了孙悟空的认错, 并以紧箍咒惩罚他。三次驱逐都是因孙悟空违背佛家道义杀人, 三次也都以孙悟空重归取经队伍告终。

  师徒关系的最终确立在第三次驱逐完成时。第五十六回中孙悟空诛杀草寇遭到唐僧的驱逐, 他到观音处诉苦。正是孙悟空缺席的这段时间, 唐僧被假悟空所伤。六耳猕猴被打死后, 观音亲自出面解开了唐僧的心结, 并嘱咐他要去灵山必得悟空保护。此后, 唐僧再未驱逐过徒弟。这不仅是碍于观音的情面, 更是因为唐僧逐渐深入认识了孙悟空, 二人的师徒关系也在取经之路行过一半时最终确立下来。

  (二) 唐僧与孙悟空表层关系中的悖论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为师者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为师者要为弟子传达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惑。而在唐僧与孙悟空这对师徒的相处中, 却出现了多种悖论:一方面是为师者不足为师;另一方面是为徒者不止为徒。

  孙悟空的大部分本领都是他的第一个师父须菩提祖师教会的, 这个师父只在小说前两回中出现过。孙悟空的第二个师父, 也是相处最久的师父——唐僧却并未教过他什么本事。只在第十六回孙悟空欲向僧人展示锦襕袈裟时, 唐僧教育他“莫要与人斗富”。除此之外, 并未再见到唐僧作为师父为徒弟“传道授业”。

  作为师父的唐僧不仅没有为徒弟解惑, 反而屡次需要徒弟来为其解惑。乌巢禅师传给唐僧《多心经》, 唐僧熟记于心, 时时诵念。但这心经却多次被孙悟空拿来为师父解惑, 如第九十三回中“师父, 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第八十五回中, 孙悟空更是直接引用“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的颂子让唐僧悟得“千经万典, 也只是修心”的道理。

  唐僧明明是个慈悲之人, 却常不分青红皂白地以紧箍咒来威胁、惩罚孙悟空, 他还经常听信猪八戒的谗言, 误会孙悟空的一片忠心。最过分的是第五十六回中, 孙悟空打死了要伤唐僧的草寇, 唐僧却要为草寇焚香祷告, 还说出“你到森罗殿下兴词, 倒树寻根, 他姓孙, 我姓陈, 各居异姓。冤有头, 债有主, 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番无情的话来, 并加上“好汉告状, 只告行者, 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将罪责干干净净地推到了孙悟空身上。如此冷漠自私、不辨善恶, 何足称为师?

  孙悟空虽是徒弟, 但在整个取经队伍中更像一个实际领导者, 有威信, 有号召力, 无形之中大家对孙悟空都有些敬畏。第四十七回, 师徒众人为停下休息还是继续前行各执一词, 是孙悟空最后说了“趁月光再走一程, 到有人家之所再住”, 于是“师徒们没柰何, 只得相随行者前往”。唐僧时常心神迷惑, 也是孙悟空多次为其安定内心。孙悟空的角色已经由徒弟转变为解经的伙伴, 或者说更像是二人进行了角色互换。

  二、唐僧与孙悟空的深层关系分析

  (一) 唐僧与孙悟空的深层关系——修心的伙伴

  取经由如来一手策划, 观音亲自安排, 二人一方面为师徒设难, 一方面又不断助其解难, 两种行径看似矛盾, 却暗藏深意。金蝉子不听佛说法, 齐天大圣放肆乱天宫, 天蓬元帅醉酒戏嫦娥, 卷帘大将失手砸琉璃, 龙王之子纵火烧明珠, 取经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是戴罪之身。取经途中, 师徒遇到了各路妖魔, 但几乎每次都有天神相助化险为夷。如来真正的目的并不是用劫难打倒师徒, 而是想通过劫难来考验他们, 促使他们完成自我的提升与修炼。

  在踏上取经之路以前, 唐僧是大唐国高僧, 孙悟空是花果山美猴王。取经事业完成后, 唐僧得封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为斗战胜佛。不仅两人的身份得以改变, 更重要的是内心修为层次的提高。唐僧的修心从踏上取经之路开始, 而孙悟空的修心在取经开始前已经完成了一半, 取经路上他以助唐僧修心为主, 自修为辅。西行之路其实是两人修心之路的重叠。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关系, 也不仅倒置的师徒关系, 更代表两种修心过程。

  放心, 即放纵内心。孙悟空曾闯龙宫索兵器, 入森罗除类名, 不惧天庭与权力, 就算面对佛教最高领袖如来, 他也极尽张狂。孙悟空这些行为正是放纵内心的表现。他本是石猴, 因勇闯水帘洞而被尊为猴王。从石猴到猴王, 他在同类中获得了支配地位, 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他想到这自在生活终有一死, 便漂洋过海想学长生之术, 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学得了本事后便也获得更多的生命自主权。重回花果山的他不再是石猴, 而是有名有姓有本事的孙悟空。他放纵自我, 但也把对自由的追逐和生命能量发扬到极致。

  定心, 即安定内心。玉皇大帝几次派天将降服孙悟空, 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孙悟空反抗异力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失败, 一次苦于分身乏术败在太上老君手里, 一次败在如来佛手里, 五百年的定心从此开始。

  修心, 即修习内心。书中对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并无具体描述, 但从他向观音自陈“我已知悔了”, 能够推断他在这五百年间是反思过的。他向观音道“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 情愿修行”, 修心便已完成了一半。他在五百年的定心里反思了自我, 获得了内心的转变。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死六个草寇, 草寇的名字分别代表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孙悟空打死的不仅是六个毛贼, 更代表着他清除了内心欲望。降妖除魔就是与心中恶念作斗争, 妖魔除尽了, 修心的工程也就完成了。

  唐僧在小说中出场时的诗赋介绍了其身世——灵通本讳号金蝉, 只为无心听佛讲, 转托尘凡苦受磨, 降生世俗遭罗网 (第十一回) 。他是肉眼凡胎, 也常因为心软惹祸, 但他始终是取经的主角和招牌。第九十九回唐僧的灾难簿子里记载, 金蝉遭贬是他的第一难, 因此唐僧的修心之路和孙悟空不同, 他是以修心为主, 放心和定心的部分都被弱化了。

  唐僧的前世是如来弟子, 被贬下凡尘是因不听说法, 轻慢教义, 这也是一种对内心欲望的放纵。虽然和孙悟空的闹天宫比起来程度轻了太多, 但究其本质仍是放心的表现。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 前四难发生在取经之前, 与其身世有关, 其余都发生在取经途中。这些劫难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惹祸上身, 落入困境;一类是路见不平, 祸及自身。前者如三遇白骨夫人、受困金角银角, 后者如乌鸡国助故王、通天河救婴儿。唐僧在这些劫难中大都是问题制造者、受害者和被解救者, 且其历经劫难的模式也多有相似之处。唐僧一次次不辨真假与是非, 落入妖精的圈套, 虽然他的无能懦弱备受诟病, 但却不能忽视他的可取之处。

  论本事, 唐僧比不上任何一个徒弟, 但他作为凡人, 敢于接下徒步西天取真经的任务, 仅此来看, 他的修为已经高于常人了。且他在取经途中, 虽迷茫但从不曾后退。金蝉子被贬下界是因对佛不敬, 而唐僧的行事准则之首就是敬佛, 其次是为善。这两者, 也是他的修心内容。“路中逢庙烧香, 遇佛拜佛, 遇塔扫塔” (第十三回) 是他许下的誓言, 取经途中他也确实付诸行动。怀慈悲之心普度众生是佛门思想, 为善是唐僧作为佛门弟子的修为, 也是敬佛的呼应与深化。第八十回中, 姹女向师徒求救, 唐僧本已经阻止了提议去救的八戒, 但在听到妖精的连续呼救后, 还是向孙悟空发出了前去搭救的指令。可见, 敬佛与为善始终扎根于他的思想, 是他的修心之路最重要的内容。

  在与孙悟空的相处中也能看到唐僧的转变。取经初始, 唐僧身边只有孙悟空一个徒弟, 他对悟空是绝对的依赖。第十五回白马遇难, 孙悟空要去替他寻回来, 唐僧却因害怕而拉着悟空不放。到了第七十二回, 他却已能说出“此个人家, 等我去。有斋无斋, 可以就回走路”。这一路的修炼, 已使唐僧变得越来越勇敢。

  唐僧对孙悟空也更加宽厚亲近。第二十七回唐僧多次以“歹人”称呼孙悟空, 而在第四十六回车迟国遇难中, 唐僧误以为孙悟空被油烹死, 冒死也要为他烧纸超度, 还向国王道“我那个徒弟, 自从归教, 历历有功”。唐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孙悟空, 这也正是他通过修心拨开迷雾见本真的写照, 是其修心成果的真实反映。

  唐僧的修心是在取经途中进行, 但孙悟空在出五行山时就已“心猿归正”, 所以西行路上他以辅助唐僧修心为主, 自修为辅。唐僧通过历经劫难完成修心, 这些劫难是如来和观音提前安排好的, 取经队伍中的孙悟空也是知情的。第九十九回, 师徒一众掉入水中, 孙悟空明明有能力使出神通帮师徒渡河, 却推说“驾不去”, 因为他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 还该有一难”。孙悟空知道劫难背后的原因, 也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度过劫难, 完成修心。

  辅助唐僧修心也是孙悟空修心之路的一部分。代表约束的金箍是由唐僧为他戴上, 唐僧对于孙悟空来说, 是师父, 也是约束。取经之始与之尾都是和贼寇有关的劫难, 前一次孙悟空毫不留情打死六个草寇, 而后一次却“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 只得将身一抖, 收上毫毛” (第九十七回) 。巧妙的情节呼应, 彰显孙悟空的修心变化。

  (二) 唐僧与孙悟空深层关系形成的原因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 吴承恩的思想始终无法超出时代的局限。《西游记》中师徒历经十四个寒暑, 走过九国一郡一州一府, 见过许多政权统治者。第三十九回全真道人夺了乌鸡国王王位, 尽管国家平安百姓安居乐业, 但孙悟空因其不是皇家血统, 便斥责他:“我把你大胆的泼怪!皇帝又许你做?”而到了第八十四回师徒经过灭法国, 国王要杀一万个和尚, 孙悟空却说“虽是国王无道杀人, 却倒是个真天子”。可见, 作者的思想仍有一定局限性。他批判现实丑恶, 但未做彻底否定;批判昏庸君主, 却仍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身上。《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热闹的故事, 但它的本质却是心学的成果。

  明中叶时, 宣扬“心外无物”的心学逐渐兴起并占据主流。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即反映出了强烈的心学影响。第一回回目“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就已点明修心的主题, 孙悟空是作为人格化的修心过程存在。他的第一个师父须菩提祖师所在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是心的别称, “斜月三星”则是心字的形状。孙悟空前往此处学习本领, 是一种修心的象征。再看须菩提祖师为他起的名——悟空, 虽然祖师只说“排到你, 正当‘悟’字” (第一回) , 没有解释为何是悟字辈, 但从第六十四回唐僧在木仙庵谈诗时说的“悟者, 洗心涤虑, 脱俗离尘是也”便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洗心涤虑, 脱俗离尘, 直至心外无物, 正是心学的最高境界。

  孙悟空一棍打破凌霄, 一棍闹乱地府, 他的张狂个性是对内心欲念的放纵, 也是作者对于张扬人的个性价值和对人性美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礼赞。王阳明心学倡导良知, 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 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良知, 但人的欲望会蒙蔽良知, 而使人表现出恶。要去恶, 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师徒五人都因心中曾有恶念, 放纵欲望而遭到惩罚, 西天取经就是他们回归良知的路途。师徒在行进路中遇到各种妖魔, 而这些魔, 其实就是“心中贼”, 消灭了妖魔也就是消灭了心中贼。

  儒道佛的三教合流也反映在作品中。吴承恩接触到的心学, 是“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 第二回中须菩提祖师“说一会道, 讲一会禅, 三家配合本如然”的描述就生动反映了这一现象。三教合一对作品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多神世界的构成、佛教主线的搭建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三个方面。

  首先, 《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多神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中有两大体系, 一是以玉皇大帝为最高领导的道教体系, 一是以如来佛祖领导的佛教体系。两大体系没有高下之分, 而是相互作用, 分庭抗礼, 共同构成了师徒修心之路的大背景。

  其次, 无论是金蝉子还是唐僧, 都是佛门弟子。孙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习, 可算作是道教弟子。猪八戒和沙和尚以及白龙马的前身都是天神, 同样属于道教的体系。这样一支队伍, 以取佛经为共同目标, 并且最后也都成佛。途中遇到的黑风山熊罴、红孩儿, 也都被代表着佛教的观音收服。

  在回目与故事中多次出现的“心猿”与“意马”都是宗教用语, 比喻躁动的心灵。“心猿”和“意马”在小说中分别是孙悟空和白龙马的别称, 但其实师徒五人以及西行途中遇到的所有妖魔以及作恶的凡人, 本质都是心猿和意马。第九十八回回目“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字面上是“心猿”孙悟空和“意马”龙王之子两个个体修心完成, 但本质上暗含着取经队伍中所有“心猿”和“意马”都完成了修心。抵达西天不仅意味着客观上的取经之路完成, 更代表内里的修心之路功德圆满。

  三、结语

  《西游记》中渗透了重孝的儒家思想。第一回中孙悟空在方寸山遇见指路的樵夫, 樵夫自述要“供养老母, 所以不能修行”, 孙悟空赞他“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 向后必有好处”。之后也用“故孝者, 百行之原, 万善之本” (第三十一回) 教导宝象国三公主, 而自己更是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对待唐僧。

  《西游记》故事中所体现的泛神论观点、佛教主线以及重孝的儒家思想渗透, 都反映作者所接受“三教合一”化心学的影响,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则是心学影响最显着的表现, 通过这样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 宣扬了“明心见性”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2] 李梦圆.唐僧与孙悟空关系的别样解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113-115.
  [3] 贾长峰.从师道尊严到相互扶持——浅谈《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J].文教资料, 2008 (8) :8-12.
  [4] 王齐洲.孙悟空与唐僧[J].荆州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4) :53-59.
  [5] 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J].河东学刊, 1998 (3) :31-37.
  [6] 李志梅.《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J].运城学院学报, 2003 (4) :23-26.
  [7] 王齐洲.《西游记》与宋明理学[J].天津社会科学, 1992 (4) :76-82.
  [8] 朱恒夫.《西游记》:艺术化了的心学[J].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1) :96-103.
  [9] 梁归智.心路历程之谜——《西游记》经典探秘之三[J].名作欣赏, 2015 (10) :16-22.

 

TAG标签: 唐僧  孙悟空  


上一篇: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内涵探究
下一篇:论窦天章形象注定了窦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