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文科论文 >

白先勇经典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探究

时间:2019-10-17

  摘要:白先勇是中国现代最具艺术魅力和艺术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白先勇的创作基于对人心人性、人的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永恒叩问与终极关怀, 在历史的沉浮和时间的洪流中, 以个体和个体的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多舛莫测的生命本然与必然;在万树花开的"心灵镜像"中, 映现人生的幻变无常和挥之不去的孤独, 期冀"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 疗愈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孤独之哀、情欲之痛和时间之殇, 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突围。

  关键词:白先勇作品; 人类生存困境; 文学治疗; 终极关怀;

  白先勇是中国现代最具艺术魅力和艺术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夏志清先生曾赞誉道:"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1] (P.248) .作家融通了生活之像与艺术至境,创作了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台北人》、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等枝叶繁披的文学经典。白先勇基于对人心人性、人的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永恒叩问与终极关怀,在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时间的洪流中,"以个体和个体的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2] (P.198) 多舛莫测的生命本然与必然;在万树花开的"心灵镜像"中,营构了蕴藉绵密、意境深幽、高古沉郁的审美风格;在缥缈惝恍、深情缱绻中,"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3] (P.544) ,疗愈自身和"人类"难以承受的孤独之哀、情欲之痛和时间之殇,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突围。

  文学作为"人学",始终烛照着人们穿越俗世的暗黑虚无,以返回精神的原乡。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功能确立了文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但文学抚慰心灵痛楚、疗愈精神创伤的价值却被弱化和边缘。"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4] (P.34) ,文学可以"维系作为语言符号动物的人的精神生存与健康"[5] (P.80) ,唯有展开丰富的文学实践和缜密深入的学理论证,才能使长期被淡化被遮蔽的"文学治疗"功能得以凸显和澄明。

文艺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论开启了文学治疗的滥觞:悲剧通过"怜悯"和"恐惧"生发净化人心的功用。几个世纪后,尼采论证了"治疗哲学"的理论意蕴,期冀"治疗人性痼疾":"我们现在求助于医生的精神和智力紊乱,在古时候却是求助于哲学家"[6] (P.97) .弗洛伊德不仅致力于建构文学治疗理论,还付诸于文学治疗实践:文学创作能排遣人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作家可在"白日梦"中获得"自我"的解脱、超越。弗莱视文学为"纯粹理性的批判",其"神秘的想象的背景"有助于调适读者心境的安宁谐和。海德格尔渴望用诗性语言去修复现代人颓垣荒芜的精神家园。开创新医学理念的日本名医春山茂雄,确证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精神治疗学意义:"东方式冥想"促使人的大脑产生"脑内吗啡",它能辅助人们调节情绪达成身心平衡和自我疗愈。[7] (P.67) 多维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拓展丰富了"文学治疗"的艺术实践空间和理论价值。

  国内对文学治疗理论的开掘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末,叶舒宪从历史渊源、功能体制和文本例证等层面阐发论证了"文学治疗"的理论内涵。他指出:"文学在人类文化史上长存不衰,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生态作用,使人性的发展在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幻想、逻辑抽象与直觉体验之间保持平衡。现代精神医学的建立曾充分汲取文学家的治疗经验,它的未来发展也有待于对文学艺术治疗功能更进一步开发和利用"[8] (P.99) .诸多研究者立足于文学文本,探赜文学"自疗"与"疗他"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户晓辉聚焦唐宋诗词中的"梦"意象,指出"诗词与梦结合起来,似乎能够更好地排解诗人的离愁别恨",文学家"通过描述自己的不幸和梦幻,达到对自己的压抑的象征的治疗"[9] (P.36) ;武淑莲从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层面,阐发了文学的治疗功能[10] (P.148) ;王立新、王旭峰认为,传统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评判体系"对于灾难留下的痛苦记忆和精神创伤具有某种积极的治疗意义"[11] (P.69) ,提出了文学治疗回归文化传统的新路向。各位学人孜孜矻矻的探索,推进和提升了文学治疗的艺术实践和学理品格。

  文学经典总是用最完备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中最丰富的内容和最普遍的意义,经典文本都或深或浅、或隐或现地沉潜、表征着文学的治疗功能。鲁迅力透纸背地揭示国民以私欲为中心的病态心理,"显示灵魂的深"[12] (P.49) ,疗救和改造国民性。从《呐喊》《彷徨》到《野草》,"通过直面死亡的方式穿透了死亡,以对旧的自我的埋葬获得了新的自我"[12] (P.50) ;沈从文"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3] (P.42) ,用审美理想之镜折射"湘西世界"的人情之美和人性之美,实现诗意理想人生的再造;曹禺遵循"画灵魂"的艺术原则,揭橥人性的复杂与异变,探寻人生困境的突围;巴金磨砺八年写就的《随想录》,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相结合,将自我的批判与社会的批判相结合,渴望实现自我的救赎和民族的重塑。尼采曾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4] (P.28) .文学艺术的治疗功能,昭示了文学经典多元丰沛的价值。

  追溯白先勇的生命、创作历程,爬梳其经典之作,承载着"边缘"同"主流"的疏离与对抗,"无常"和"永恒"的相悖与转化,人类永恒困境与精神突围等主旨,流溢着抚慰灵魂创伤、疗救人心痼疾的艺术精神,但此命题尚未得到深入开掘,对白先勇经典文本进行文学治疗功能的阐释,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孤独的书写与纾解

  孤独是人"存在"的一种本然与必然,海德格尔曾论述了人的"被抛状态",他们"被无缘无故地抛掷在世,绝对的孤独无助"[15] (P.12) .美学家阿恩海姆也指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源于病人的需要,源于陷入困境之中的人的需要"[16] (P.353) .白先勇将"寂寥和孤独"幻化在艺术空间中,着力呈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隐秘和幽深。

  白先勇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儿时的生活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只是自由和快乐在七岁时,因骤然降临的肺病戛然而止。为治病并防止传染他人,他被隔离达四年之久。在形单影只中,他目睹了汹涌洪水吞噬无数生灵的惨烈之象,也远观了杯盏觥筹的繁华喧嚣,痛彻体悟到"被摒弃"的蚀人骨髓的孤寂。"无法跟别人倾诉的内心的寂寞跟孤独向内而生。"[17] (P.7) 敏感、忧郁、哀伤的童年生命体验,奠定了白先勇审美情感的底色与基调。青春期情爱取向的不同,使白先勇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被家庭、社会双重放逐的绝世孤立:"那一刻你突然面对了真正的自己,发觉你原来背负着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命运……"[18] (P.42) .迷茫、挣扎、叛逆,激发了白先勇对"孤独"的审美开掘和艺术表现。

  白先勇在早期代表作《寂寞的十七岁》中,塑造了怯懦敏感、渴望关怀的高中生杨云峰。在家里,他终日生活在父亲的责打、母亲的哭骂和兄弟的鄙夷中;在学校,他受到老师的嘲讽和同学的排挤,而让他感到些许温暖的班长也因流言蜚语疏离了他。无奈、无助的少年在寂寞中心如死灰,颤栗着走向公园里的陌生男子。《孤恋花》中的娟娟氤氲着悲怆的色彩,母亲是个疯子,父亲强暴并百般羞辱她;娟娟沦为了酒女,又惨遭黑社会头目的凌辱,最终变成了"杀人犯",被关进疯人院,社会的强烈不公与生命的残酷、荒诞展露无遗。"孤独"在白先勇的笔下祛除了诗意、浪漫,折射出千疮百孔的心灵状貌,象征着人类难以摆脱的魔咒。

  作家以惊世骇俗之姿,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孽子》。白先勇在扉页寄语道:"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祈愿他们在大千世界中往上而不是下沉"[19] (P.1) .背负着"孽"的"青春鸟"被家庭和社会放逐,退隅于社会边缘,成为被排斥、戏谑和消费的对象。龙应台指出:"《孽子》中的冲突,是所有生活在黑暗中的'边缘人'与正常社会的冲突,不是同性恋世界特有的冲突"[20] (P.8) .小说"丰富而又令人不安,像上涨的江河那样;诗意地把真实的氛围记录下来,又以黑夜如梦般的面纱使它改观,以一种强烈的光照亮我们心底深渊"[21].

  白先勇曾感喟:"人生而孤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的孤独,是宇宙性的"[22] (P.27) .作家通过对"孤独"的书写和哲学思考,揭示人类孤独命运的悲剧性与必然性。"白先勇的小说世界,是自我探索、自我挣扎和自我超越的心灵史。"[23] (P.109) 作家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成为疗愈"孤独之哀"的精神良药,让我们走向"最昌明的时世,阳光灿烂的季节,欣欣向荣的春天"[24] (P.1) .

  二、人生无常的镜像和心灵慰藉

  白先勇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在浩如烟海的名篇典籍中,"窥见古中国之伟大庄严"[25] (P.53) .作家论及"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26] (P.161) ."沧桑感""无常感"和"历史感"跌宕在白先勇的审美情感之河,激扬着他艺术创作的航向。作家通过对时间、历史、命运的思辨,映现着人生的幻灭和生命的无常。

  白先勇曾说:"《牡丹亭》表面上写一段那么美的理想爱情,其实它背面传递的,最美的东西还是无常的"[27] (P.97) .作家将《牡丹亭》镶嵌于《游园惊梦》,以钱夫人的意识流动牵引读者赴窦夫人"现在"的盛宴;又穿越回钱夫人"过去"噪反了整个南京城的华宴。困顿窘迫的钱夫人、雍容华贵的窦夫人,"过去"与"现在"重叠变幻,钱夫人"惊梦"于"游园"之时:"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读者徜徉在哀感顽艳的《游园》中,慨叹青春的易逝,红颜的憔悴,命运的播弄,既往的荣枯不断上演,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近年,白先勇殚精竭虑重构了美轮美奂的"青春版"《牡丹亭》,跨越四百余年,实现古人与今人的"对话".爱情的至真至美超越了生命的无常,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白先勇在力挽日趋消亡的"美",执着于为逝去的"美"造像,使人们在麻木颓靡中恢复对"美"的感知和对"无常"的警醒,自由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台北人》勾勒了华洋交杂、斑驳流转的民国气象。"《台北人》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28] (P.195) 白先勇描摹了一群可悲可叹驻足于"过去"的小人物。《岁除》中的赖鸣升曾是浴血奋战台儿庄的抗日英雄,现今沦为伙夫头。除夕之夜,他醉酒絮叨往昔的荣耀,众人无心也无力去追忆"过去"的辉煌,赖鸣升的追述宛如风过耳,唯有一笑了之。《梁父吟》犹如一曲挽歌,弥散着生命的颓败与渺小;《国葬》祭奠一段历史、一个时代,"过去"叱咤风云的李副长官,"现在"幻化为一团黑影。"每一个'台北人'似乎都在照镜子,在别人身上照见自己,在'物是'中看到'人非',在'人非'中发现心不在、或者心犹在。"[12] (P.276)

  白先勇从桂林、南京到上海,再由台湾远赴美国,辗转流徙,踏上山一程、水一程的漂泊之旅。作家常以"落花"般的缤纷意象表征着生命的飘零,"到处是你们的故乡,到处你们是落花"[29] (P.25) .小说集《纽约客》写尽了被无常命运裹挟着的漂泊者哀歌。在《芝加哥之死》中,白先勇塑造了吴汉魂这一"零余者"形象。"从一种文化突然猛然地被移植到完全迥异的另一种文化土壤之中"[30] (P.161) ,使他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在绝望中幡然醒悟到"没有二十层楼大厦"的台北和"埃及古墓"般的芝加哥都犹如"荒原",无法安置自己的魂魄,只有自戕,才能实现某种精神上的"超越","这种超越,并不在于达到一个虚构的空幻的王国,而在于抵达一个具体可能性的天地"[31] (P.56) .李彤是《谪仙记》中家境优渥、赴美留学的"中国公主",父母罹难使她遭受了巨大的撞击,陷入了无助、迷惘,宛如被命运嘲弄"贬下凡间"的落难仙子。她以放浪形骸掩饰生命吞啮的痛楚,最终自沉于威尼斯河,了断了"落花"般的生命。

  "艺术创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一个'显现'、幻象、想象的世界。"[31] (P.72) 白先勇引领读者穿梭往返于"过去"与"现在",当在此岸世界观望的"我",回看停留在彼岸世界的钱夫人、赖鸣升、吴汉魂、李彤们,便激发了如朱光潜所言的:"悲剧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情绪相对应的本能潜在能量的宣泄"[32] (P.16) ."自然而然地建构起对过去事情的联想能力,与经验接通,进而实现对经验的拯救。"[33] (P.92) 作家牵引着被人生磨难、生命无常击溃的灵魂,从荒漠走向绿洲,完成对"故园"的一次次回望。

  三、人类永恒困境的突围

  白先勇屡屡强调:"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30] (P.96) .他将生命无法抗拒的苦难和难以言说的隐痛,以迂回曲折的艺术方式呈现,表达人类多重复杂的境遇。"对白先勇来说,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基本上是围绕着因自身的遭遇而扩展为对整个人的生存形态的思考这一中轴进行的。"[30] (P.46) 作家穿透了日常生活的庸常沉郁,以参差对照的手法书写个体和"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实现精神的自由解放。人如何在时间流逝与荣辱沉浮中学会自处,如何在灵魂与欲望的冲突中谐和身心,如何在生之迷局与死之真相中拨开迷雾,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与无涯的时空中寻觅人生的价值以及对困境的突围……这些都构成了白先勇持续探索的写作命题。

  白先勇长于用寓言隐喻"困境",他笔下的人事物象大都涵摄了象征意蕴。《台北人》从地名、人名、戏曲名乃至草木花鸟等,都经由白先勇的点化成为耐人咀嚼的意象,吐露着深幽的意趣。《秋思》中繁复书写二十余次的"一捧雪",昔日,是将军打败日寇时绽放的那一树繁盛,"招翻得像一顷白狼奔腾的雪海";如今,威风凛凛的将军奄奄一息,"一捧雪"也枯黑发霉,零落碾尘。《思旧赋》在错位离乱中,以李家唯一继承人李少爷的"在场"与"不在场",象征着李氏一族无可挽回的颓唐、湮灭。"在历史中人生仍然是一出伟大的逼真的戏剧,有着它一切的张力和冲突、高贵与痛苦、希望与幻觉、活力与激情的表现。"[34] (P.179) 白先勇将命运的落败形诸笔端,皴染出心灵的苍凉怅惘。

  白先勇在开掘人类永恒困境的艺术命题时,尤为关注在历史流变和现实境遇中被男性霸权所遮蔽所束缚的边缘女性群体:"妇女是我挖不尽的宝藏"[35] (P.3) .作家消解了"外位"创作立场,把对"欲"的渴求和"灵"的坚守,融入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玉卿嫂的孤勇、金大班的炽热、尹雪艳的魔幻、李彤的哀艳、钱夫人的伤怀……集中表现出女性在屈就、挣扎中的生命磨痕,那种无声的沉重,折射出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艰辛。《玉卿嫂》中塑造了大户人家温婉娴静的女佣玉卿嫂,她用生命守护着不为世容的情爱。面对"干弟弟"庆生的背叛,她在极度绝望中杀死了他,并与之共赴黄泉。通过对玉卿嫂曲折命运的书写,倾吐女性被压抑、被漠视的欲求,揭示女性反抗的悲摧无力和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玉卿嫂被时代、社会所埋葬,而金兆丽则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在"孽海里东飘西荡"的风月女子。作家刻画了金兆丽灵欲的撕裂挣扎与坚守不屈,以及走不出孽海的彷徨无助。她纵情声色,玩弄男人于股掌,她又厌恶出卖肉体,在内心深处,存续着难以消泯的纯真情感。白先勇用冷峻隐忍的笔调写尽女性在男权社会和旧道德双重围剿下的生命本相,探寻女性的"生存"与"存在",渴望将女性从逼仄畛域中解放出来,成为有着独立精神和生命尊严的个体。

  白先勇尤为注重对人悲剧命运的反思、对人存在意义的追问,文本播撒着现代主义的气韵,"于被抛中求超越、在死亡中认识生、身处绝境却体悟绝对自由"[36] (P.61) .在"生"与"死"的审美重构中,蕴含着生存虚幻和死亡必然的哲思,增强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永远的尹雪艳》中看似"总也不老"的尹雪艳,俨如逃脱了时间之手。美丽冷艳的她周旋于各色人群,释放着点点温情;她又像"通身银白的女祭司"和"擎着灵幡的死神",渴望拥有她的人总免不了倾家荡产或死于非命。白先勇以尹雪艳的虚妄与荒诞,描摹了活着却已"死去"的生命意象,展现一幅"永生"的荒原之图。《冬夜》中的余钦磊和吴柱国曾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青年,却在俗世中蜕变为浑浑噩噩的名人教授,"寒夜"象征着他们生命的消散;《闷雷》中的福生嫂被无爱无性的婚姻捆绑着,只能压抑着对爱的渴求,在"一阵比一阵密"的闷雷声中忍受着痛苦的煎熬,鲜活的生命在岁月中风干耗尽;《一把青》中的女学生朱青,从清纯羞涩的少女堕落为孟浪放荡的舞女,"他死了,我却活着"的哀恸锈蚀着她的灵魂,把她磨成了生命的空壳。这些人物历经了生活的苦痛直至精神的幻灭,生命因放逐了价值意义而沦为生存的悲剧。

  作家聚焦生死场,反复书写"死亡",执着于对人类永恒困境的哲学思考。《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多年耽于与未婚妻团圆的美梦,一朝梦碎,抑郁而亡;《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男佣,因畸形的情爱堕入了"毁人"和"自毁"的渊薮;《金大奶奶》中的金大奶奶年轻丧夫,被骗下嫁贪财猥琐的金大先生,并承受着摧残凌辱;在丈夫娶小的镜像中,洞见了自己被驱逐的命运,最终走向毁灭。

  "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37] (P.4) 白先勇直面生存困境的永恒,在悲剧性的艺术世界中与自我对话,与"人"对话。"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事物;在他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38] (P.68) 作家竭力探索人的"最高可能性",彰显人对自由的希冀和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困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39] (P.47) 白先勇带给人们深沉悲郁的审美体验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哲思,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冲破、化解悲剧,抚慰人的精神世界。

  四、书写人类心灵无言的痛楚

  白先勇纵横于中西方广袤深邃的文化疆域,融通中西文学传统,以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腾挪跌宕的叙事结构,在寓言化中探究人类隐秘的心灵空间和人性黑洞,书写着人类心灵无言的痛楚。

  (一) 丰富多舛的生命历程和丰盈灵动的审美体验

  弗洛伊德指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40] (P.216) .白先勇的创伤始于少年病痛之际,他在孤独无助中度过了凄清难捱的时光,长期被隔离对于年幼的孩童不啻是残酷的打击。"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23] (P.92) 幼时的孤绝感在漂泊流徙中日益堆积,追随父母或是自我远行,一样的迷茫踟蹰,一样的无所皈依。无论身居"台北"或"纽约",他永远都是"异乡人"或"异国人".

  爱情是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性最微妙、最丰满的凝聚。青年时期的爱情给作家带来了短暂的欢悦,但悖离世俗的情爱使他坠入更为黑暗的深渊。《孽子》中"孽"被白先勇阐释为"人性无法避免的、无法根除的,好像前世命定的东西"[30] (P.105) ,世俗社会的重压和自我心灵的责难使作家郁结经年。"没有人可以与你分担你心中的隐痛,你得自己背负着命运的十字架,踽踽独行下去。"[22] (P.71) 作家依托文本,在悲苦中坚守着灵欲的谐和,与强大的世俗社会截然对抗。

  白先勇赴美留学前夕,深爱自己的三姐白先明毫无征兆地患了精神病,医治姐姐无果,加剧了作家的颓然与溃败;乐观豁达、无畏坚韧的母亲骤然离世,使白先勇对生命有了更为痛彻的体悟:"我遂逐渐领悟到人生之大限,天命之不可强求"[17] (P.11) .游学美国期间,与父亲阴阳永隔,父亲幻化为如烟往事中迷离的影像。白先勇聚合了无数人所遭遇的生命困境,承载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并将此升华为丰沛充盈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把最微妙的灵魂震颤转化为美妙和欢悦,在艺术的空间中游弋,自我疗伤,抚慰他人。

  (二) 中国古典文化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融通

  白先勇的"特殊的敏感"还体现为对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兼容并包,并创造性地重构于艺术实践中。作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浸润,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精神、人世感兴成为汩汩不绝的文思之源。作品渗透并折射出佛家"悲悯"的情怀和文化智慧,"我发现自己的基本的宗教感情是佛教的","佛性超越人性---他本身即兼有双性特征---本无男女之分"[22] (P.42) .作家的爱欲纠葛、生命情怀在佛教的"悲""空"中得以超越和化解,最终抵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旷达的人生态度使其看破生死,又萦绕着难以排遣的愁思。白先勇博览、汲取了中国古典名着的艺术神韵和美学原则,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表达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情怀;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追问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之思。

  白先勇并不因循于传统,而是实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互渗转化和艺术重构,文本兼具抒情性和思辨性、古典美和现代感。他广泛研读了诸多外国名着,尤为喜爱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莫泊桑、毛姆等作家的着作,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涵化。"现代主义是对于社会成规的一种反叛,也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这种反叛是现代主义真正的精神。"[30] (P.73) 质疑一切和离经叛道融合在白先勇的创作实践中,金大奶奶、李彤、朱青式的消极和玉卿嫂、金兆丽式的决绝都暗涌着作家对反叛的坚守。白先勇曾说:"'存在主义'一些文学作品中对既有建制现行道德全盘否定的叛逆精神,以及作品中渗透出来丝丝缕缕的虚无情绪却正对了我们的胃口"[22] (P.110) .作家始终坚持呈现生命的苦难、焦虑、虚无和异化等精神状貌,以拂去"人类"精神的隐痛。

  白先勇还吸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精髓,运用意识流手法直抵人性根柢,思考并探秘人"存在"的多重面相。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相继创作了《月梦》《青春》和《小阳春》等作品,借助梦境和幻想的流变体现着青春莫名的期盼、感伤和怅惘;在《黑虹》和《香港一九六零》中,通过非理性、非逻辑式的心理流动,模糊人物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边界,再现了"人"无法回到"过去",又无力走出"现在"的困境。《游园惊梦》表征着白先勇对意识流手法的圆熟驾驭,小说打破了时空掣肘,以寓言化的图式把时代与个人的悲欢表现得更为摄人心魄,播撒着"文学治疗"的功效。

  (三) 文学精神的恪守和文学治疗功能的契合

  文学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文学经典"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幸福,使人们脱离苦难,予人们以安慰的东西"[41] (P.125) .白先勇"力图挖掘与呈现人类生存形态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42] (P.121) ,为承受着孤独之伤、生命无常以及"囹圄"之痛的诸多灵魂立言,希冀将自我和读者聚合在蕴藉深厚、至真至美的艺术空间中,排遣着"无言的痛楚",返回精神的原乡。作家在高妙幽远的艺术至境中,庄重地表达着对人类存在的永恒追问与终极关怀,在审美愉悦和文学治疗的相互观照中,拓展并诠释了现代文学创作的新空间。他的作品早已成为镌刻在文学长廊中的精品,并为经典的书写昭示着更为开阔高远的路向,烛照着更多的"作者"和"读者",觅得春泥护花般的生命情怀,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2][匈牙利]乔治·卢卡奇。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3]白先勇。白先勇文集 (第四卷) [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4]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百色学院学报, 2008 (5) .
  [5]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 1998 (6) .
  [6] [德]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M].田立年译。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7][日]春山茂雄。脑内革命[M].赵群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8]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 1998 (2) .
  [9]户晓辉。唐宋诗词与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 .
  [10]武淑莲。文学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 2007 (1) .
  [11]王立新, 王旭峰。传统叙事与文学治疗---以文革叙事和纳粹大屠杀后美国意识小说为中心[J].长江学术, 2007 (2) .
  [12]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97-2000 (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沈从文。沈从文文集 (第十一卷) [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1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6.
  [15]解志熙。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16] [美]鲁道夫·阿恩施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 翟灿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4.
  [17]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六只手指[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9.
  [18]白先勇。白先勇散文集 (下) [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
  [19]白先勇。孽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20]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21] [法]雨果·马尔桑。评《孽子》[N].世界报, 1995-03-24.
  [22]白先勇。树犹如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3]张晓。论白先勇小说[J].文学评论, 2007 (2) .
  [24][英]查尔斯·狄更斯 (张玲, 张扬译) .双城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5] 白先勇。中国文学的前途[M].台北:皇冠出版社, 1987.
  [26]白先勇。白先勇散文集 (上) [M].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9.
  [27]李乃清。白先勇:姹紫嫣红看遍, 奈何无常[J].南方人物周刊, 2011 (43) .
  [28] 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29]穆木天。穆木天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0]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3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着集[M].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3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3] 曾军, 邓金明主编。新世纪文艺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35]白先勇。游园惊梦[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36]朱立立。个体存在焦虑与民族文化忧欢---兼论白先勇与存在主义的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 2002 (4) .
  [37][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 苏克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7.
  [38][德]卡尔·西配多·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
  [39][英]斯马特。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邱紫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0][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4.
  [41] 段宝林主编。列夫·托尔斯泰。谈作家的责任·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3.
  [42]龙珊, 柯轲。人生戏梦忆游园, 世事无端恨经年---白先勇《游园惊梦》与李商隐《锦瑟》的互文性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4 (6) .

 

TAG标签: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十七年间文学作品中的雷雨意象探析
下一篇:英美文学中双关语的形式和修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