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19-10-17
摘要:从原型批评视角来审视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的雷雨意象。雷雨作为十七年文艺中的主导性象征意象, 配合历史巨变中新的时代语境, 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红色经典中, 它是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 是政治审判的先兆, 在众声喧哗中构成"天罚天谴"的政治申讨, 在新的语境中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政治印记。这一"天象"的象征含义与民间百姓对雷雨的集体无意识认知存在某种潜在的共鸣。
关键词:新中国十七年文艺; 雷雨; 意象;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understorm image in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and art of new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In China, "Heaven"is a symbol.Thunderstorm, as the dominant symbolic image in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and art, has been endowed with the meaning of ideology in line with the new era context in the great changes of history.Red classics is the hint of the dark political climate, the forerunner of political trial, and constitutes the political criticism of"heavenly punishment and scourge"in the noise of public voice.It is full of the strong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nd political imprint in the new context.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is"celestial phenomenon"has some potential resonance with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recognition of thunderstorms among the common people.
Keyword:
the 17 years' literature and art of new China; thunderstorm; image;
意象是一种象征,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被当作是整体文学体验的一部分。[1]当然,意象的象征系统和象征符号的意义是在不停变化、丰富的,它会受到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2]十七年(1949-1966年)文艺配合历史巨变中新的时代语境,拥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雷雨意象经常出现,在新的语境中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政治象征含义。
一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
古人对雷电的认识,大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催生万物的象征。自春分开始,雷电活动频繁,春雷响后,万物复苏。第二,是威力无穷、警示、惩罚、公正的暗示。雷雨作为自然现象,伴随着雷鸣、闪电、暴雨这些恶劣的气候现象。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这样的自然天气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恐惧感和自然灾害。雷电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震》卦云:"亨。震来隙隙,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雷声传来的时候,有人吓得打哆嗦……震惊百里。可见,雷的威力之迅猛。先民对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电风云等等,持强烈的神秘感,并赋予生命、情感审美认知。
上古时期,"雷"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它不断重复表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雷雨意象,是人类雷雨崇拜的集体无意识表现。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同样存在大量雷电、雨水相关意象群的营造,在这里,雷雨已经不是作为简单的环境描写的需要,而是作为和"太阳"对立的意象,具有黑暗、惩罚、审判等内涵和象征意义,并通过对雷雨意象群政治象征的强化,传达作家的社会情绪。所以,新中国十七年文艺对雷雨意象的引发和演绎,突出的是雷电意象的威猛、震慑的象征意义。
请看《红旗谱》的开篇:"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3]用"一声雷"非常巧妙暗示了冯老兰占有四十八村公有财产的罪大恶行。在重大的悲痛面前,小说一般用"阴沉的天,雷雨大作"这样的天象构成一种黑暗的政治象征。如《青春之歌》林红就义前,"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慢慢长夜啊".[4]198《吕梁英雄传传》第六十六回---清明节公祭烈士倍思亲,在祭奠会上,人民听着哀伤的祭文,"沉静的场子里,立时起了一片唏嘘的哭泣声。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冷风吹着飘洒的细雨".[5]59《平原枪声》中马英的妹妹被苏金荣二当家的强奸后,"一场巨大的暴风雨来了,风卷着雨在猛烈地冲击着这个村子,像要把这村子洗平似的,窗纸被打破了,雨点涮打在炕上,马大娘一手抱着马英,一手拿被单子就去堵。轰隆一声,一个巨雷在他们的院空响起,屋里照得通亮,马英吓得哇哇哭起来。俗话说:巨雷报信必有灾"![6]《吕梁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中,张老汉诱日本兵跳悬崖中,"四周一片漆黑,西北风狂吼着,把沙土往脸上横打".[5]98《烈火金刚》第六回,史更新受伤遭到伪军袭击,他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绝境,就在这个时候嘎啦……伴着一道电闪响了一声巨雷,就象是老天和大地过不去,想要用雷电把大地撕碎,一条惊蛇似的蓝绿色的光芒,从梨林内驰过,史更新看见了:看见自己是掉在一颗炸弹炸成的坑子里,看见了坑子边沿上还躺着老人、妇女、小孩儿的尸体!他忿恨得直咬牙,心里灼起火来了![7]在这里,暴风雨、巨雷、闪电等都不是自然景物的刻画,而是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
与雷雨意象相关的其他天象也在该时期作品中频繁出现,如阴天、暴风雨等等,这其实已经不是一种普通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政治气候的暗示。如《红岩》的开篇:"阴沉沉的早晨",抗战胜利纪功碑是"浓黑"的,"灰蒙蒙的雾海",长江、嘉陵江都被浓云笼罩。这样的天象描述,已经暗示一个不平和的政治环境。《红岩》中以天象来暗示政治环境的地方非常多。如江姐离开重庆,前往华蓥山根据地。书中写到:"江姐离岸上船。缓步走向船头。这时,雾散天青,金色的阳光,在嘉陵江碧绿的波涛里荡漾"."雾散天青,金色的阳光",是对朗朗乾坤、清明太平的政治期盼,与"阴沉沉的早晨"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正义与邪恶的审判
《说文》中释"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从雨,晶象回转形".雷是上天神灵的敲击引发的闪电和巨响,象车轮一样滚动,连续不断,这便产生隆隆雷声。比如,雷纹是夏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反应当时人们对雷电的崇拜意识。其图案以连续不断的螺旋式的和菱形式见多,在他们的眼中雷电是持续不断、回旋不绝的。这应当是当时人们在对雷电的长期观察中,再加以丰富的联想以及美化的结果。[8]
但是,在原始社会和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人们对雷或雷神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虽然雷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世界里,但是却超越他们的生活,雷更像一个把控他们命运的天神。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轰隆隆的雷声、霹雳的闪电和随之而来的暴雨感到恐惧,因为它们能够引起火灾、毁坏房屋、击毙人畜,久而久之,人民对自然之雷和神化之雷有着特殊的景仰与畏惧、期盼与担忧、亲近与疏离等多种复杂的情感。人们认为,宇宙的最高评判者是天,它统治着人类的命运,人如果对天不敬,或是违反自然法则逆天而行,必会遭天---最高评判者的惩罚。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雷雨的发生是上天罚惩人间的手段。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雷就十分敬畏,比如《魏书·高车传》记述:一旦被雷击过的住地,其住地的牲畜,家人都应该迁走、搬离,并且还要举行祭雷仪式:"雷霆每震则叫呼射天而弃之移去。至来岁秋,马肥,复相率候于震所、埋羚羊、燃火拔刀、女巫祝说……"[9]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雷雨"的巨大威力也具有普遍性的认知,例如《圣经》中的雷霆和洪水意象。维持天地间秩序的宙斯目睹人类的肆虐和残暴,他决心用手中的武器---雷电惩罚人类。于是,雷霆轰击,暴雨从天而降,不舍昼夜。大风雨的狂暴糟蹋了庄稼,摧毁了农民的希望,海神波塞冬也前来助战,人类几乎陷入了灭顶之灾。[10]
在先民眼中,打雷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人们相信一旦有人做了不义之事,必遭天谴,上天会出面伸张正义,惩罚他。
《易经·颐卦》云:"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礼记·月令》亦云:"先雷三日,奋木铎以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11]
上面的这些记载,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人一旦做了不义之事,就可能受到雷的惩罚。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在打雷之时全面地审视自己的行为,防止自己出现遭雷击的过失。[1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中花神对恶霸张委的惩罚,就是在狂风大雨中将张委和爪牙吹落进了粪窖而死。民间故事《神笔马良》中,马良对贪心的皇帝进行惩罚,用神笔添了几笔风,吹来了许多厚厚的乌云,电闪雷鸣,下起暴雨,将皇帝的船沉到海底。
久而久之,人们自然而然将雷雨和正义、威严联系在起来,它俨然是天上的执法官,审视人间的一切罪恶,让人对自我品格进行反思、对灵魂进行拷问。慢慢地,雷雨具有了道德评判者的特殊身份,成为人格力量的象征。
做为不义之事惩罚象征的雷雨意象在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频频出现,成为恶行的审判的先声。《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晓东母亲被捕一节中,雷雨意象与黑暗的政治环境贴切地运用在一起。首先,通过银环的眼睛来铺垫老太太被捕的天气:"四周静静的,连个过往行人都没有,她心里忐忑不安了。抬头看天,天上白云镶着黑云,渐渐把中午的太阳遮住,天阴了。""天阴了"一语充斥着低沉、压抑、黑暗的基调,隐喻着政治风云变化的预兆。紧接着,银环与老太太的相见:
"离开,你马上离开!狗东西们捕我,就是为了……"老太太话未讲完,天空骤然响起一声炸雷,一阵饱含湿气的冷风吹过,雨唰唰地下起来。[13]
"天空骤然响起一声炸雷",这是带有惩罚性的象征意象,对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的囚禁与虐待,必遭天谴。在银环与老太太进一步交谈时,特务从旁经过,并大声叫骂,文中写到:这时天空闪过一道白光,连响两个霹雷,屋顶被震的刷刷掉土。叫骂的特务喊了声:"我的娘!天怒了".撒鸭子跑回走廊通道去了。雷声过后,一阵暴雨,屋里光线更暗了。雷雨、阴暗的天气作为民间惩罚恶行的先兆,象征政治上的黑暗世界。这些"天象"的象征与民间百姓对于"雷雨"的集体无意识认知存在某种潜在的共鸣。
三众声喧哗中天罚天谴的声音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公众审判,游行示威都是常见的场景,不管是审判汉奸走狗、或是恶霸地主,黑压压的人群、义愤填膺的口号、像春天打雷似的轰隆隆的控诉声基本上是这一审判形式必不可少的要素。《吕梁英雄传》第四十四回公审汉奸大会上,人群中发出一片愤怒叫喊:"打死汉奸""枪崩了!枪崩了!"《苦菜花》中地主王唯一的公审大会上,人们群情激愤,众声申讨王唯一的罪行,最后被公开枪毙。
《青春之歌》中林红就义前:
一阵急雨似的声音……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百个人的了……越来越宏大。[4]223
在《青春之歌》的结尾,林道静走在游行队伍中,跟着人群一起激昂的呼喊。这中间,军警们断续的枪声被"狂烈的掌声、欢呼声所掩盖".
意象是原始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成分,既是人们物质实践的反映,也承载着人类在长期物质实践中获得的精神积累。它们为"我们祖先的无数类型的经验提供形式。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14]尽管它的存在,并不为人所察觉,却一直深存在人的头脑里,并影响着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一旦民间意象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时,它在文学中便具有了可复制性的可能。雷雨作为正义与威严的象征,作为惩罚恶行的使者,它无时无刻不在审查着人世间的一切丑恶与罪行,一旦人间有了不公、罪行,人们感到无法救赎,它早晚会降临人间,挥动惩罚利剑---这一切已经作为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印在每个人心灵深处。
狂热的人群,愤怒的叫喊声,像雷声一样石破天惊,直指革命的对象。正如黄子平所言,在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愤怒叫喊、雷声的隐喻万不可缺,正如"暴雨""潮水"等一切构成"天罚天谴"的暴力景观。[15]
众声喧哗,是新中国十七年文艺里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场面。《艳阳天》中富裕中农弯弯绕的鸡吃社里公家的麦子,大脚焦二菊领着一群年轻人东奔西跑地追赶,要将这些吃公家东西的鸡关起来。在弯弯绕的批斗会上大家更是七嘴八舌、众声喧哗。这样的声音像"雷声"一样,是对反革命阵营的集体发声、集体申讨。以弯弯绕、马之悦、马大炮为代表的群体(以及背后的靠山地主马小辫),代表了过去乡村社会中农、富农、能人所掌控的社会秩序,马之悦以十分自信的态度来到捉鸡现场,在他的预计中,只要他一出场,几句话就能把这群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给打发了。自己威风也显了,事情也完美解决了。但是,现在貌似马之悦的话不管用了,在新的合理的社会秩序中,弯弯绕不得不向以焦二菊、焦克礼、马翠清为代表的贫农们投降。时代不同了,新的社会秩序让以前的弱者、被欺辱者有了发声的机会,并且这种声音是集体的语言:
每个人都气愤地喊起来,这边一片喊声,那边一片喊声,乱哄哄的。
这排山倒海之势改变了以往由富者主导的不合理的乡村规则。在革命前,弯弯绕家的鸡吃贫下中农的谷子,就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不满,更不会有这正义的、雷声一样的、众声喧哗的申讨机会。《艳阳天》的结尾,对地主马小辫的清算更是将这种天罚天谴的政治申讨推向又一个高潮:
东山坞真的沸腾起来了,像是烧开的一锅水。
人们愤怒地喊着。
……
人群的喊声,又像雷鸣般地轰起来了。[16]
批斗场中雷鸣般的喧哗声,可以追溯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恶霸地主钱文贵两口子的批斗,虽然这中间不乏民间诙谐、滑稽笑声,但仍然难掩狂暴的批斗现场的集体讨伐声。
荣格原型理论表明:艺术创作看起来是作家个人的事情,但是却受到全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支配;艺术活动看起来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表现,其实是人类原始意象的自发显现。所以弗莱说,文学的发展都与其传统有关,也就是与原型有关。只是有的作品"高度传统化",有的作品"潜在传统化",也就是原型在文学作品中的"置换变形".没有一种叙事是真正的飞来之物,革命叙事也不例外,其叙事也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内蕴着一系列的民俗意象,并不是偶然的。雷雨等"天象"意象群,与革命的时代环境相联系,象征了政治环境的特殊性,这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体现了红色经典作家集体无意识认知,并打上了该时期鲜明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印记。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创作年代处于历史巨变中的转折点,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民俗意象的借用与改写中更加强调其政治象征含义,但是,我们知道,民间意象具有民间丰富意蕴与复杂的内涵,单一的政治象喻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民间意象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弗莱。批评的解剖[M].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1:76.
[2]肖向明, 杨林夕。"民间信仰"与诗化乡村--论"土改"和"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民俗审美[J].杨子江评论, 2015 (1) :71-76.
[3]梁斌。红旗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58.
[4]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8.
[5]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 李晓明。平原枪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38.
[7]刘流。烈火金钢[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108.
[8]李锦山, 考古资料反映的农业气象及雷雨诸神崇拜--兼论古代的析雨巫术[J].农业考古, 1995 (3) :224-242.
[9]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28.
[10]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23.
[11]周易全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2:56.
[12] 杨敏, 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44-49.
[13]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223.
[14]荣格。荣格文集[M].冯川, 译。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226.
[15]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103
[16]浩然。艳阳天:全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399.
TAG标签: 雷雨
上一篇:当代美国族裔小说中的绿色思维探究
下一篇:白先勇经典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