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文科论文 >

国内英美华裔小说的传播现状及影响

时间:2019-10-17

  摘要:英美华裔小说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国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以英语创作的英美华裔小说也相继被译介进入中国。近年来, 国内学界对英美华裔小说, 尤其是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 从主题、身份认同、华人形象、叙事策略以及跨文化等不同视角对原着进行解读, 但对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较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从传播学理论中的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出发, 对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英美华裔小说; 传播; 影响;

  Abstract:With their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novels by Chinese British 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have attracted a great number of literature lovers and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ome of them written in English ar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a has achieved rich results by delving into the novels by Chinese British 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especially those b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The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me, identity, Chinese imag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cross culture,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in China of the novels by Chinese British and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domestic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of those novels from aspects of the media and effects specified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Keyword:novels by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writers; dissemination; impact;

  随着20世纪华裔作家尤其是美国华裔作家的大量涌现, 英美华裔小说的数量不断增加, 英美华裔小说已经发展成为英美文学和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 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大量的英美华裔小说原着被引进国内,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设有华裔文学研究中心并开设华裔文学课程。有关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 相比较而言, 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成果远多于英国华裔小说研究, 甚至部分英国华裔小说还不为人所熟知。目前, 国内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并相继出版的专着较多, 主要有尹晓煌在2006年出版的《美国华裔文学史》、程爱民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和吴冰的《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等。但专门研究华裔小说的论文则较少, 只有程爱民、邵怡和卢俊合着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刘秋月的《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和侯金萍的《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等。中国知网能检索到有关美国华裔小说研究的期刊和硕士、博士论文较多, 主要从华裔人物形象、叙事策略、文化冲突与融合等角度进行阐释, 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华裔小说的传播及影响方面的成果不多。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 提出着名的“5W”模式, 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and with what effect?”[1]216对应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大众传播角度入手, 可以更加迅速地把握、感知现代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精神[2]118。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现状及产生的影响, 以扩大英美华裔小说的研究范围, 揭示出英美华裔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英美华裔小说的传播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必须借助的物质载体[3]26, 而媒体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口语传播、纸质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等5个阶段[4]。英美华裔小说最初在国内得到流传, 主要是通过纸质版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随着华裔小说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部分小说原着被改编成电影或剧本, 小说文本被用作学术研究对象, 各类研究成果日益增加, 英美华裔小说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一) 印刷品书籍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 除英文原着的引入与小说译者的译介和出版社有密切关系外, 译作的质量决定了小说原着的传播范围。很多英美华裔小说除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和宣传之外, 还有很多小说被收录到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些省、市级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表1是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文津搜索检索出的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中文版英美华裔小说的信息 (截止到2018年1月) 。

  

  表1 中文版英美华裔小说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信息.

  从表1可以看出, 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各省、市级图书馆馆藏中文版英美华裔小说原着数量不多, 大都由译林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范围不够广。

  (二) 媒体宣传

  英美华裔小说家参加的一些书籍签售会等宣传活动对小说的传播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如, 2015年8月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办的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新书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任璧莲携带其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和新书《谁是爱尔兰人》参加签售会, 并在会上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文艺报·文学周刊》在2003年8月26日第四版刊有对任璧莲的访谈录, 这都大大提高了其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除部分英美华裔小说家参加国内的文学宣传活动之外, 一些报纸、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和官方网站等对英美华裔小说家及其作品的介绍, 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如《环球时报》 (2004年5月7日第17版) 就对美国文坛的华裔小说家汤亭亭、闵安琪、严歌苓等人的小说文本进行了介绍。

  (三) 改编的影视作品

  一般知名度较高或影响较大的作品经常被改编成影视或戏剧作品, 一些优秀的英美华裔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影进入大众媒体, 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毛翔青的《酸甜》等影视作品的成功改编和上映,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英美华裔小说原着及作者的影响力, 促进了原着的热销和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同时, 一些专家学者对相关的影片进行解读, 如苏东彦从后殖民离散理论的角度将谭恩美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与国内电影《如果·爱》进行对比分析[5]。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着的传播范围。

  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外,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英美华裔小说原着的电子版在各大网站或图书馆均有收藏或推广, 这也给小说的传播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尤其是针对一些年轻读者。另外, 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选入大学教材或是着作的选集等, 也是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高校学生受众中得到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效果及影响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4]。由于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广泛传播, 文本也备受受众关注。不管是一般受众还是专业受众, 其队伍日益壮大。一般受众基于对文学的爱好及审美情趣等选择阅读华裔小说, 了解华裔的生存现状、中外文化差异和欣赏文学作品及陶冶情操等;而专业受众则主要是英美华裔小说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家等。对于一般受众来说, 他们所书写的读后感或是进行简单日常文学交流或是在部分网站所发的评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美华裔小说在一般受众中的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而专业受众, 如很多文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则把英美华裔小说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课题或对象。从中国知网以及亚马逊等图书网站检索结果来看, 每年都有相应的硕士、博士论文和专着及大量期刊论文刊出, 研究成果丰硕, 可见,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尤其是专业受众中的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对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 期刊论文及研究专着

  笔者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搜索“美国华裔小说/华裔美国小说”, 检索出期刊、报纸文章共有18篇, 绝大部分都是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转载收录的期刊论文;共有论文600篇、专着6部。以“英国华裔小说”词条搜索只有论文4条, 都是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 如若宁的《华裔作家韩素音, 婚外情成就好莱坞大片<生死恋>》、肖淳端的《欧大旭的小说与历史书写》等。根据中国知网检索资料显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开始出现有关华裔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 到20世纪90年代有关英美华裔文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迅速增多。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中输入“英美华裔小说”,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多以美国华裔小说为研究对象, 主要集中在对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和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等这些常见的作家代表作上, 而对英国华裔小说研究的论文很少, 如对毛翔青的小说《酸甜》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有《毛翔青〈酸甜〉中的文化同化与错位》《毛翔青〈占有岛国〉中的历史叙事》, 与韩素音小说文本相关的硕士论文有5篇。国内与英美华裔小说相关的博士论文更少, 目前从贵州数字图书馆可以查到有6篇, 如蒲若茜所写的《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 (2005年暨南大学) , 主要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等视角来分析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典型母题, 探讨族裔经验和文化想象;邵怡的《美国华裔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 主要利用传记文学理论、读者反映理论和离散叙事对美国华裔小说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卢俊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主题研究》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 则从中国儒家文化角度重点阐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中的族裔、家族以及个人意识三大主题;董美含的《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 (2011年吉林大学) 着重以20世纪90年代后邝丽莎、张岚、伍美琴和黄锦莲的小说为例, 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李红燕的《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6]主要“以当代文化政治批评高度关注的边缘性和社会身份关系问题为切入点, 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身份的论述与发现, 对任璧莲的几部主要小说进行梳理和分析, 进而指出任璧莲的小说反映出的身份焦虑”;侯金萍的《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7]于201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华裔美国英语长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进行研究, 着重探讨作品中少数族裔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研究英美华裔小说的专着也不多, 主要也是针对美国华裔小说进行的相关阐释, 如程爱民、邵怡和卢俊合着的《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8]于201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着重研究美国华裔小说的起源与发展、华裔形象、主题、小说结构模式以及叙事策略等;刘秋月着的《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9]主要介绍了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概念、内涵和相关背景知识, 对华裔美国女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和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并对21世纪前十年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的新趋势进行总结。

  (二) 学术研究机构的设立及华裔文学研究学术会议的召开

  除英美华裔小说的中文译本之外, 一些英文小说原着的引入, 也给国内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甚至出现一股研究华裔文学研究热潮。一些大学相继设立华裔文学研究机构, 并同其他大学或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华裔文学研究会,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对美国华裔小说的相关研究。例如, 2003年1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成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 吴冰为主任;北京大学设立华裔文学研究中心。2009年6月19日~6月21日, 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2009亚裔美国文学研讨会”;2009年7月17日~7月19日, 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亚美研究系主办的主题为“文化·语境·读者”的美国华裔文学国际研讨会, 不少华裔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如王宁、程爱民、张子清等参加了会议, 并对“本土与离散、记忆与历史、身体与欲望、自传与小说、叙事与纪实、中国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形象、文学与媒体的交叉、文化挪用与翻译、族裔互涉关系、美国华裔文学教学中的读者与听众”[10]等问题进行研讨。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不断传播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甚至掀起一股研究华裔文学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英美华裔小说, 发表大量期刊论文与一些硕士、博士论文和出版专着。除此之外, 部分英美华裔作家参加的一些活动也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英国华裔作家韩素音经常来访中国, 参加一系列活动, 鼓励文化交流。韩素音于1994年获得中国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另外, 《中国翻译》杂志利用韩素音的赞助基金设立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在国内翻译界享有较高声誉。

  三、结语

  纵观英美华裔小说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通过研读英美华裔小说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对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以及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 从整体上来研究英美华裔小说的成果不多。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对英国华裔小说关注较少, 无疑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相比较而言, 美国华裔小说在国内受众较多, 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 相关的研究成果丰富, 尤其是中国知网期刊论文较多。可见, 美国华裔小说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另外,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外获得的各类文学奖项及媒体的宣传等也进一步促进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传播。总之, 英美华裔小说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 除小说原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等传播内容外, 还与作者与译者为主的传播主体、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有密切关系, 共同决定了其在国内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谢金文, 译.张国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平原.文学的周边[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3]吕杰.传播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张生祥.翻译传播学:理论建构与学科空间[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116-120.
  [5]苏东彦.忘记那一抹如烟的往事——从离散理论角度看电影《喜福会》和《如果·爱》[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6 (12) :51-54.
  [6]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7]侯金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8]程爱民, 邵怡, 卢俊. 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刘秋月.华裔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10]程爱民.文化·语境·读者——美国华裔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 2009 (4) :172-174.

 

TAG标签: 传播  影响  


上一篇:哈代《无名的裘德》中对称原理的应用
下一篇: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的艺术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