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19-09-27
中文
摘要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是近年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教育往往拘泥于学科教学的评价思维,对以活动为中心和行为改变为标志的德育效果的评价仍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檀传宝教授对美、审美过程、美育和德育的种种关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后,提出了”德育美学观“这一德育新观念。这一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功利主义德育观的超越。但如何将”德育美学观“引入到小学德育乃至小学班会活动中来,这一方面的研究甚少。所以立足小学德育,思考”德育美学观“在实践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不仅是对”德育美学观“的进一步细化的研究,也是对小学德育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针对社会及家长对于学校德育不满的一种积极回应。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开展”德育美学观“视野下的主题班会是一个制定班级秩序与维护班级纪律的一种必要手段,因为主题班会相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更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它同时也是一种教师更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渠道。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关心,为小学教师有效开展主题班会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参考。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更倾向于民主的主题班会课堂,学生会从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并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自己民主的形成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定,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道德美。了解美的生活内涵与精神实质,发自内心地接受美、欣赏美直至创造美。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小学主题班会在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与症结,深度剖析其形成的内外原因。引入”德育美学观“的视野,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丰富小学主题班会开展的路径,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小学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的最优化,促进小学班风建设和校风建设,提出”欣赏型“主题班会模式。可以让教师对于主题班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营造良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和谐、美丽的班风校风。”德育美学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师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德育美学观;欣赏型主题班会;自我教育;班级管理
ABSTRACT
The decline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shows that students have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beauty of beauty, such as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famous brand“ as ”beauty“ and ”beauty“ in the pupils.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makes moral education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ers. Schools still take discipline teaching as the main line, but there is no standard for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this end, Professor Tan Chuan Bao has made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esthetic proces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1996, he put forward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the idea of this concept has realize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utilitarian moral education view, but how to introduce 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s into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is very little, so some problems on the practical level of thinking of moral aesthetics on the basis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re not only further to the moral aesthetic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also a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socia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ducators, the class meeting under the visual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is a practical means to make class rules and maintain good class discipline. It is a place that is more desirable and preferred than the classroom. It can help teachers to understand students, let students care for each other, and carry out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ffective theme class meeting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udents, students are more inclined to the Democratic theme class meeting class. Students will enjoy such classes from the heart and have high participation. In the main class meeting, we can make the students' own democratic form of their own norms of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nd moral beauty of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pirit of ”beauty“ and accept beauty from the hear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heme class meet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ent reas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view of the moral aesthetic view is introduced to enrich the path of the primary school theme class meeting for the front-lin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heme class meeting; to maximize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theme class meeting;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style and the school style in primary schools.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theme class meeting under the view of moral aesthetic view can make teachers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class meeting, create a good, harmonious and democratic classroom atmosphere, achieve teaching goal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create a good and beautiful class style. The 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s helps students to maintain good character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Aesthetic view on moral education;Subject class meeting;Self-discipline ;Class management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缘起
一、纠正德育误区的现实需要
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德育和美育是目前全面发展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当前一些学校教育目标偏离的主要症结。檀传宝先生说,美育是未来的教育学。只有美、德相谐,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美育和德育的功能,才能突破当前德育的瓶颈。单就美育而言,在小学生眼里也有很多对“美”的误读。存在着以穿名牌为美,以瘦为美,以“时尚”为美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和学校教育对德育、美育的不重视密切相关的。当下的学校仍然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主线,对美育、德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质量考核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题班会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集体建设、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独特的价值。
学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把主题班会引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中,但内容不具体、针对性较差、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到主题班会的作用,也没有科学地组织实施。其次,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教育。这就需要教会生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事、何如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一些学校的主题班会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设计班会的主题,使得学生对于这样的主题班会持不欢迎的态度。最后,主题班会结束后,大多没有对其进行效果评价。很多学校只注重了班会课的过程,但并不重视其效果,主题班会的效果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这就使得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破解小学主题班会研究困境
班会课是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题班会的召开可以促进学生从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班级管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实践中,不少学校的班会开展存在着主题不明确、活动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差甚远、教师在班会占主导、没有完善的针对主题班会实效的评价制度等现象。这样的主题班会是不能起到德育的功效更甚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根据笔者搜集的文献,发现学者们虽然在对主题班会的概念、形式、功能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层次集中在班会的概念、形式等一些表面层次,并没有针对主题班会实效性以及理论支持的深层次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本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来自经验层次的观点经不起推敲、琢磨。对主题班会的设计及展开大多泛泛提出了关于重视其功能等建议,并未涉及主题班会的实质。二是对主题班会地位的忽视。根据笔者观察主题班会在整个学校教学环节中没有引起学校领导部门和班主任的重视,主题班会虽然只是一周进行一次,但是如果认真组织,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会达到真正的“物超所值”.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
重品德、讲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有关社会道德“爬坡”与“滑坡”的争论开始出现,中小学德育也备受质疑和诟病。尽管近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努力,小学德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德育实效性的下降、德育的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不匹配、德育的评价系统不完善、德育功能性被不断社会化等。所以,德育的实效性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德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我国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是一个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国家,如何向德育系统内求,深入挖掘德育精神本性和内在的独特的教育功能。这一点正是学校中小学德育研究和实践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关于主题班会的研究
1.国内关于主题班会的研究
(1)主题班会概念的研究关于主题班会的概念,在《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品德卷》中出做了比较实用的的阐释。认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而进行的班会”.①沈景娟(2000年)强调了主题班会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主题班会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设计班会过程需要的活动和过程,最后在一起执行的活动。她将这一系列的活动称之为“表演”.还有一类研究是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教育辞典》上做出班会的概念解释,认为班会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由班主任主导,通过解读、演等方式来解释某一个规则或者规章,这种班会是教育性极强,少互动的形式,另一种就是师生共同互动,都参与进班会的活动,有交流,有接触的“主题班会”.
(2)主题班会功能的研究主题班会功能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展开。?从班级建设层面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形式展开的,从班级的角度来看,戴小梅认为它的主要功能是“提升班级凝聚力”①。健康的学风是班级凝聚力建立的基础,主题班会可以完成对学生集体的概念的建立和团队合作的观念的培养。班会通过创造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安心的活动环境,从而及时有效的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错误想法,在发现的基础上立即告知学生行为的错误,并正确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逐步构建班风优良,学风勤奋,团结互助的优秀班集体。从而形成真正强有力班级凝聚力。?从师生关系层面在班级的组织机构里,有两种关系占主导,即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王旭东认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关系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可以增进师生情谊,从而达到更良好的教育效果。主题班会的展开实际上反映了师生之间配合的默契。梁华村认为,通过交流沟通,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互换”,“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②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从中寻找到与他人互动的技巧与方法。然后再从自己所在班级中的交流互动中可以认识到自己在进入社会后与社会其他成员交流互动的方式。?从学生发展层面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程亚华在《论主题班会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中认为主题班会的每个环节都要体现对学生是主体的重视。“主题班会的准备过程就是教育、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过程。”在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班会的过程与活动的基础上,他们所收获的并不只是此次班会所达到的效果,他们也在其中收获了更多的是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张锐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做了综述,共分为12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有“模式扮演、咨询答疑、专题报告、节日纪念、现场体验、经验交流、成果汇报、才能展示、专题辩论、实话实说、娱乐表演、总结归纳”③。囊括了当下实践中主题班会的大多数形式;李银德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将主题班会分成讲述式、讲座式实践式;黄勇遵循“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以德育内容为基础、以德育形式为依托”的原则,将目标、形式、内容分成了更多的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的划分开展主题班会;张克龙根据不同水平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前提,将生成性主题班会分成“合作式”、“思辨式”、“体验式”及“讨式”.①
(3)主题班会实施把握的原则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主题班会的开展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戴小梅从主题班会主题的确定、内容和形式出发,认为主题班会需要遵循系统性、教育性、全员性、多样性、真实性和艺术性这些原则;陈英在《关于主题班会的几点考虑》中谈到,主题班会在主题的选取上应该遵循从学生生活出发的原则,教师观察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经历,从中选取班会的题材。再据此安排生动活泼且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活动。李学明认为一堂好的主题班会必须要“针对性强,趣味性浓、创意新、参与面广、形式灵活。”
2.国外关于班会的研究
(1)托马斯·里克纳把班会作为爱心与责任心的课堂策略,他列举并分析了几个成功班会的案例,认为班会能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他认为在班会过程中,即使老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可以通过班会让学生参与进一种民主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安全问题、德行等方面进行约束,并且班会是一个集体的活动,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这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将各自的智慧集中在一起,使得班级力量最大化,更有效快捷的解决问题。
(2)加拿大的堂娜·史泰尔斯通过实践和反思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班会模式,其研究成果体现在《班级活动--自主性学习》一书中,在书中,她写到班会所带来的力量,她认为班会是一个让学生自身能力达到最大化的场所,她认为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报以提升自己学习,沟通等各种能力的目的进入学校的,班会恰巧就是实现这些目的最佳场所。在班会开展时,其自身的氛围就鼓励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在发现自我后,还鼓励着学生积极参与、沟通,融入班集体。在融入班级后,每次学生会发现最佳的自己,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她还说“在班会中,整个班级鼓励我说话。我的意思是,这些班会将班级的全部精神带入到了这个圈子中。我认为班会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使你达到最佳状态。”②
(3)德育领域三个较有代表性的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下文中介绍的这几个模式可以在班会研究中作为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依据。?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威尔逊和他的同事编写了系列德育教材《德育第一步》和《德育第二部》。威尔逊认为,道德观点和道德过程是可以分开的,他认为:“我们重要的不是力图传授任何特定的内容,而是教他们一种熟练的方法”.
学校德育应该向学生提供道德生活的方法论而不是特定的道德价值内容。为了提供上述方法论训练,他们将道德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道德构建”,总体来说意就是:学生在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后,他会形成自己的积极的道德价值观,他会观察别人,关心别人,从而体谅别人。他们也有能力将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去化为实际中的道德行为。?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在《生命线》一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麦克费尔认为,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该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传统的说教方式,学生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去选择。教师的作用是在适时提出自己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积极方向发展,避免误入歧途。此外,麦克费尔等还特别强调班级、教师团体、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方式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际道德和民主的机制和氛围。?美国的品德教育课程模式。这是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研究编制的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从开发到实际展开成为范式的时间并不短,在美国5大城市展开了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加以完善。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用。至1990年,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按照这一思想,美国品德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1.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依据这一目的,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测试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挥等①。
二、关于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研究
1.小学主题班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主题班会在中小学的开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大多一线教师对主题班会的研究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研究的层次较为表面。戴小梅认为大多数主题班会都多少存在“无主题、无计划、无教育、欠科学”的现象;严卫林则用了三个较为生活化的词语来形容当下班会开展的情况--“大杂烩”“歌舞会”“群英会”.柴庆龄从存在的形式的角度分析出了当下主题班会存在的四种形式:随意式主题班会、单一式主题班会、包办式主题班会、放羊式主题班会。李怀志提出:主题班会在实际开展中,由于受到多方的限制,开展的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以下问题“无计划、无主题、包办到底、课堂灌、放任自由、片面取乐、应付搪塞了事等弊端”①。朱建也认为当下的班会课都是以解决班级事务为主,形式过于单一,教师也不会认真对待,他们不会提前准备班会的内容,都是根据班级近期发生的琐事用很少的时间来草草了事,剩下的时间要不进行文化课的讲授,要不就是让学生自习。刘煜民认为当前班会的误区在于班会的主题在选定时不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来选择。在主题班会的形式的选择上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安排活动。
张克龙从班主任的角度谈到了主题班会在实施中教师的认识问题,他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从教师实施德育的角度看,他认为大多数教师将德育视为一种约束学生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一种手段,从外在的方面约束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从学生内在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其道德认识是完全没有的,需要教师手把手教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三是从德育内容角度,认为德育的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距离学生生活很遥远,对学生没有起到实际的教育性,内容设置不新颖,经常老生常谈。并且过程的设置上也会出现学生无法接受的情况,有些活动进行后学生仍然不知所云。整个班会的过程更偏向于“表演”.四是认为在德育的教导方法上单一,多数采用传统的说教和演示,没有体现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王晓也从主题班会低效性角度指出其问题。认为“主题班会的低效是当前德育关注的一个话题。”
2.提高小学主题班会实效性的措施研究
杨连山提到“要组织好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应该做到: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层次分明,系统性强;主导主体,相得益彰”②。徐子林则提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班会需要照顾到学生为主体这一观点上,他认为主题班会的形式需要丰富起来,不能按照传统的老式教育方法。由于时代的不同,对于德育目标也不同,他希望通过新颖的德育活动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赵彬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提到了三点。第一、主题班会设计的主题和内容都需要针对性。第二、主题班会在设计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立足点。第三、班会的过程和内容在设计时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活泼生动的内容。林陈芬、林孝开认为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班会的开展是要和当下时代相结合,以扩宽学生视野为目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
三、关于德育美学观的研究
1.关于美育的育德功能的研究美育及美育观的研究在中国可追溯至孔子,在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美育及其研究已获公认,发展成熟,地位公认。
(1)对于美育育德特点的研究。
?潜移默化的研究。蒋孔阳(1984年)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人们的爱好和娱乐中,在处世接物中,在艺术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把人们塑造成具有不同人品的人。”①?以情动人特点的研究。在杨恩寰(1987年)主编的《审美教育学》中写到“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是以审美情感启动人们的心灵,净化、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把它变成渗透着理性的情感,高尚的情操。”②?形象生动特点研究。赵伶俐(1991年)在《人生价值弘扬--当代美育新论》一文中认为:美育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正常的人的思维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起传统的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等等。
(2)对美育之育德功能心理机制的研究。
最早在《教育研究》上发表审美心理方面论文的滕守尧(1983年)研究了构成审美心理能力的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提醒希望通过美育达到各种私自目的的人,美育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是为了一般身体层析的欲望,而是更高层次心理上的效果。赵洪恩则(1993年)专门研讨了‘以善储美’的可能性。他认为“美育之所以具有‘以善储美’的可能性,是因为情感活动在审美结构与伦理结构之间的一种信息通道把二者联系了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动力的。只有这种动力的推动,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才能向道德行为转化”③。赵伶俐的《人生价值的弘扬》一书中也认为美育之所以可以将美育转化为具体价值,是因为其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都具有畅通性。研究者们大多一直关注和肯定了从席勒、马克思到王国维、蔡元培等先贤对于美育塑造全面人格作用的论述。李田在《再论美育的本质》(1994)认为:美学所倡导的文化是解放人的心灵,通过对美的发明和创造实现最高的美学造诣,追求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赵伶俐认为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取向是最基础的要求,其最高目标是达到与教育目标相同的境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体系从而达到积极三观的建立。
2.关于美育和德育关系的研究
(1)美育和德育的联系。美育和德育的主要联系有两方面一是相融关系,二是相成关系。
第一,相融关系。相融是相互融合的意思。如前苏联很重视劳动课,其本意就是进行热爱劳动的道德教育,但格里升认为,“当劳动过程结束时,重要的是要促进使学生感受一番由劳动成果--整洁的教室、漂亮的制品、整齐的地铁--唤起的快乐”.这样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审美的感受。这样的劳动就不能明确的界定是德育还是美育。除了这样的劳动课,其他的很多课堂教学都有相互融合的特征。
第二,相成关系。“相成”的意思就是互相促成、互相推动的关系。蔡元培先生在《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1983年)说道:“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困德育之完成者也”.黄济先生曾这样论及“审美观”:美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两个阶段,为了达到这两个阶段就需要教师引导建立正确的审美。因为如果审美的基本要求没有达到,就达不到欣赏美的阶段,更何况是创造美。
(2)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不可以简单的把美育的功能理解为德育的辅助手段和实施途径。李永燊的《人文学科美育的途径和方法》(1997年)认为德育的目标除了道德品质的建立还掺杂着其他包括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教育目的等。而美育的目标就更为纯粹,更深层次,美育更偏向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建设。从目标来说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差别。姚文放在《高扬现代美育的人文精神》一文中也认为德育美育两者,德育是更具社会性,美育则偏向个人精神的塑造。二者的关系可以是相互关联,但二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能相互取代。“德育美学观”的提法是由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首创的。檀传宝教授对美、审美过程、美育和德育的种种关系作出了理论上的探索后,于1996年提出了“德育美学观”.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上实现了对功利主义德育观的一定程度上的超越。檀传宝先生在其着作《德育美学观》中力求实现德育与美学的深层交叉,提出新的德育观点(德育美学观),檀先生建构了德育美学观的三个基本理论:“审美德育论(即证明美育可以增进品德发展)”、“立美德育论”(讨论德育如何审美化)、“至境德育论”(讨论德育应该追求的境界)。
总体看来,现在关于主题班会的研究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研究的视野还不够广阔。学者普遍都认为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密切,美育具有育德功能,德育可以在美育的指导下开展,主题班会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需要在美育的指导下进行。德育美学观的提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是二者的结合到目前为止还鲜有研究。本研究尝试在德育美学观的视角下探讨主题班会的设计及开展问题,为主题班会的研究提供更多的途径。
第三节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论文从小学主题班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为切入点,将“德育美学观”引入到主题班会设计理念中。笔者将进入真实小学课堂,跟踪观察被调研学校的主题班会的开展情况,观察班级所有成员在主题班会中的具体表现,客观分析主题班会的效果,收集师生乃至家长对于主题班会的看法和建议,进一步分析德育目标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差距,再通过分析研究,构建德育美学观理论关照下的主题班会,致力于促进班级班风的建设,让“学校德育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本研究拟在学校实地考察为主要研究方法。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安庆市几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找出实际小学中主题班会开展的特点以及形式。
2.访谈法
本研究计划有目的的对被观察学校的师生进行交流,了解教工和学生对班会的理解和看法,笔者将采取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主题班会中的教师设计意图等不能观察的内容作为补充。从而达到对被调查学校主题班会的全面了解。
3.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数字资源等方式查找相关德育美学观和主题班会有关的文献资料,梳理并定义相关概念,此外,通过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自己研究的不足,以此完善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方案。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本研究计划在班级开展主题班会,以便对自己实践的一种“反思”与“省察”.
三、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德育美学观”的视角引入到小学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之中,尝试提出“德育美学观”在小学主题班会实际开展中需要遵循的四个理论原则:生活化原则、民主化原则、情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并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上升至无律的境界。本文为小学主题班会的研究尝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德育美学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用。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第二章小学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J小学为例
第一节深入班级研究班会
第二节J小学主题班会的现状调查
第三节J小学班会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欣赏型主题班会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德育美学观的理论观照
第二节欣赏型主题班会模式
第四章欣赏型主题班会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欣赏型主题班会的实践方案
第二节欣赏型主题班会改进策略
第三节欣赏型主题班会开展的基本原则
结语
时下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种种表现屡屡见诸媒体,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人们又把目光聚焦在学校德育上,试图通过德育改革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也尝试着将德育美学观的观点引入到小学主题班会中,试探索出一个新的主题班会形式--欣赏型主题班会。
当前小学班会存在着以下问题:班会的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多数内容都是关于宏观理论上知识的弘扬,没有从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出发寻找内容;班会大多是学校管理部门或者班主任主导,学生扮演被动参与的角色,这样的班会无论从形式还是效果来看,都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班会没有从学生的情感深处引导,班会的存在有时更像是一种形式,过程较为生硬,学生没有感触,班会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资料查阅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德育美学观观照下小学主题班会开展需要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
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教育过程,笔者仅从德育美学观为理论立足点,探寻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德育也好,班会也好,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谨记,学生的健全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还只是理论上的构想,下一步还需要跟更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一起来完善、实施,真正“让德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致谢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
TAG标签:
上一篇:分析机械美学设计观在首饰中的运用情况
下一篇:分析数字媒体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制作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