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时间:2019-09-27
摘 要: 花鼓戏是湖南的地方戏, 《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比古调》是《刘海砍樵》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比古调》新调旋律朴实流畅, 悦耳动听, 容易上口, 符合当今观众口味和审美需求, 常常成为声乐演唱者及戏曲爱好者在舞台上表演的保留曲目。文章主要对《比古调》的音乐、表演、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刘海砍樵; 比古调; 音乐; 表演; 特色;
Abstract: Huagu Opera is a local opera in Hunan Province.“Woodcutter Liu Hai”is one of its most representative w orks, in w hich“Bigu Tone”is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arias.With its simple and liquid rhythm and its melodic and catchy tones, “Bigu Tone”meets the taste of the audience so w ell as to often become the repertoire of vocal singers and opera fans on stag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mu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Bigu Tone”.
Keyword: “Woodcutter Liu Hai”; “Bigu Tone”; mu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花鼓戏是中国有名的地方戏曲, 最早的记载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浏阳县志》,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花鼓戏成为所有花鼓戏中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戏曲。一提到花鼓戏, 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湖南花鼓戏, 花鼓戏已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代名词。湖南花鼓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各大流派, 产生了《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南庄收租》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深受老百姓喜爱。各大流派的花鼓戏因地域不同, 其风格、特点也各有千秋。
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由《刘海戏金蝉》中间的一个名叫《小刘海》的单折子戏改编而成。《刘海砍樵》故事来源于本省常德市。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在其《武陵藏珍》中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 着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 正像《刘海砍樵》中前两句唱到“家住常德武陵境, 丝瓜井畔刘家门”。《刘海砍樵》向观众介绍了一段狐仙樵夫的传奇故事, 传达了刘海与胡秀英的纯洁忠贞的爱情, 歌颂了正确向上的人生观, 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全剧朴素感人的内容、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尤其是小丑小旦的出色技艺将“两旦”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扎下了根, 观众无不为之叹为观止。到目前为止, 该剧已演出两千多场, 产生了深远影响, 蜚声海内外, 创造了花鼓小戏走上国际大舞台的奇迹。
《刘海砍樵》分为“大砍樵”和“小砍樵”。“大砍樵”包括多个部分, 对《刘海砍樵》的故事演绎完整。人们经常提到的《刘海砍樵》则是指“小砍樵”, 由着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宝、陈北方等在《刘海砍樵》的基础上, 将《安东调》的基本旋律、《花石调》的前奏和过门拼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新调。由于《小砍樵》中的词是用古人来做比喻的, 故又将《小砍樵》叫做《比古调》。《比古调》新调旋律朴实流畅, 悦耳动听, 容易上口, 迎合了当今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比古调》为《刘海砍樵》剧目中最重要、最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唱段, 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演绎着一段感人的爱情, 表现了刘海与胡秀英婚后的幸福生活, 歌颂了刘海与胡秀英忠贞、美好的爱情, 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向往美好、向善向美的愿望。1984年, 着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在春晚演唱了《比古调》, 深受观众喜爱, 产生了强烈反响。不久, 《比古调》慢慢在全国流传开来, 且成为许多声乐演唱者及戏曲爱好者在舞台上经常表演的曲目。几十年来, 人们演绎和传唱着《比古调》, 收获了无比的欢欣与喜悦。特别是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改编和创作, 《比古调》更是以她独有的色彩、靓丽的艺术风姿感动着国内外观众。
一、《比古调》音乐结构与配器
《比古调》是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中的一个唱段, 由“小调”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调式色彩上, 《比古调》通过围绕宫音进行运动和强调, 尤其是结束音都落到宫音 (do) 上, 从而体现出中国民族调式“宫调式”的基本特征。在唱段中, 胡大姐和刘海哥上下句一唱一和, 上句“胡大姐”结束在徵音上, 具有“呼”的特点;下句“刘海哥”结束在宫音上, 形成“应”的回答。两句一前一后, 一属一主, 形成收拢性终止。男女生唱段的结构非常相似, 到了合唱的时候成为全曲中情感的升华部分, 音域和音调相较之前都较高, 从而将全剧推向高潮然后剧终。
《比古调》全剧的音域比较广, 最高音和最低音相差十度, 因此全剧的旋律线条呈现波浪形, 旋律抒情且优美, 曲式结构则体现出二段曲式的布局, 如下图:
图1《比古调》曲式结构
《比古调》的第一个乐段是由四个4小节的乐句组成, 属于四句式的平行结构。第一个乐句4个小节, 由女生起唱, 落于徵音;第二句男生回唱, 落于宫音;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的旋律, 个别音稍作调整;第四句随着男生唱段的结束, 旋律也在宫音上落下, 形成乐段的收拢性终止。4个乐句由以第一句和第三句的重复而体现出两大句的布局。《比古调》的第二乐段是由男女对唱的两句与一个合唱的补充结束句构成的。在长度上与第一个乐段相同, 形成对称的平衡。该乐段的旋律音调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仍然围绕着宫音与宫调式进行。与前段不同的是, 该段不再使用徵与宫的呼应, 而是全部围绕宫音进行运动。以2小节的乐节为一个单位, 不断地在321这个级进下行的音调上盘旋 (这个音调也是补充句材料的基础) , 从而不断对宫调式进行肯定。
整个唱段结束之后男女角色互换时又反复了一遍, 整体的曲式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 反复后个别地方的旋律音稍作调整, 如反复前男生唱“胡大姐”时多使用153的音调, 而反复后女生唱“刘海哥”则多使用361或者311的音调, 从而将男刚女柔角色和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鼓戏里一般有文场戏和武场戏, 通常使用的器乐有吹奏类、拉弦类和打击类等三大类。吹奏类有唢呐、笛子等;拉弦类有三弦、京胡, 还有常见的二胡等;打击类有各种鼓、锣、镲等。《比古调》属文场戏, 自然以弦乐器伴奏为主。胡秀英与刘海在乐队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表演, 演员与乐队台前幕后配合得非常好, 音乐协调一致, 舞台场面分外热闹、欢乐, 人物塑造完美成功, 观众被艺术深深感染。这一切, 离不开富有特色的合理配器。在此, 不得不提到大筒。大筒是《比古调》中主要的弦乐器之一, 形似二胡, 音色粗犷清亮, 是“托腔保调”的一把好手。小锣在剧中最不起眼, 但它在整场表演之中占主导地位,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古调》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剧中人物形象扎根在观众心里, 合理配器确是功不可没。
二、《比古调》表演与场地
花鼓戏与其他戏剧一样有几大行当, 分别为“生、旦、净、丑”。这些行当在表演上都有自己的规范与标准。“花旦”在表演时一般是一手拿手帕, 一手持扇子, 或者双手持扇子, 表演步法达30多种。《比古调》一开场, 就见刘海手拿扁担、胡秀英双手持双扇分别从舞台两边向舞台中间走来。《比古调》中的胡秀英属于一位天真善良、纯洁浪漫而又不失娇媚热情的女性, 是典型的“花旦”。演员双手持扇, 用了“抖”扇等技巧进行表演。在步伐上使用了小起步、大起步、十字步、小跳步等;身段表演中使用了耸肩、单跳转身;演唱上, 嗓音清亮甜美、灵巧、通畅、细腻。如演员叶红在《比古调》中饰演的胡大姐, 表演上一方面秉承传统中的动作、身段等艺术精髓, 另一方面将舞蹈的舒展轻盈的特点揉入到表演中, 二者巧妙结合, 成功塑造了“胡大姐”娇媚俏皮的形象。这种灵巧多变, 大胆创新的表演手法, 独树一帜, 堪称花鼓戏旦行中的成功范例。《比古调》中的刘海为“生”角, 其表演步法、身段与旦角基本一样。刘海这一角色经花鼓戏大师何冬宝改革后, 不再面画青蛙, 而是着装干净利落。为了成功地塑造刘海, 演员李左在音色、运腔、咬字等方面下了苦工夫, 突出了男主角刘海憨厚耿直、淳朴善良、老实忠诚的性格特征, 把一个鲜活的刘海呈现给了观众。
新中国成立以前, 类似《比古调》这种花鼓戏有许多即兴表演成分, 场地多是设在农村的屋场前后空地, 并没有用来专门表演的舞台, 观众是村民和小孩。他们在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后或围成半圆, 或分散坐开, 观看表演。后来随着花鼓戏的不断改革创新, 花鼓戏减少了即兴表演成分, 流传的范围变广了, 表演的场所逐渐从空旷场地转向了正式舞台, 并向城市发展。一些专业花鼓剧团应运而生, 观众凭票入场, 观看表演。当然, 在农村、庙会和红白喜事中也不乏花鼓戏的身影。
三、《比古调》的特色
《比古调》集中了湖南花鼓戏所有的优势与特点, 更具特色,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巧妙借用, 曲调创新。《比古调》借用了“安童调”的基本旋律, 将“花石调”上下过门拼在一起做《比古调》的过门, 组合成一个新调。这是一种大胆、全新的尝试, 富有创造性。新调旋律朴实流畅, 悦耳动听, 容易上口, 迎合了现代观众口味和审美需求。一来改变了传统的腔调程式, 二来新调容易传唱。“递进加垛”的“重复”手法运用, 不仅避免了字多腔少、过于紧缩的矛盾, 而且将密集的歌词变得有序有味, 更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创新为花鼓戏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传统戏剧的根基更加扎实地扎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为传统戏曲文化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是素材短小精悍, 浓缩精华。虽然《比古调》整过演出时长不足三分钟, 却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演员载歌载舞, 自然欢快的演唱反映了“胡大姐”与“刘海哥”婚后相互倾慕、欣赏之情和甜蜜幸福的生活, 一对恩爱夫妻的艺术形象从头到尾贯穿始终。
三是特殊演唱技法, 陡增特色。气颤音、滑音、花舌等技法在《比古调》中的恰当运用, 为其增色不少。如, 男主人公刘海演唱“sol”和“re”时, 唱出明显的气颤音, 表现了粗犷、郁浓的山野味。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运用, 正是顺应了长沙方言的特点, 增加了亲切感和趣味性。将舌头轻轻抵在上门牙与上腭之间控制气息发出的“得儿来”正是典型的“花舌”音。这种唱法更能把喜悦、兴奋、风趣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是服饰道具设置合理, 人物形象鲜活。刘海手拿扁担、胡秀英双手各持一把扇子, 两个主角在音乐声中分别从舞台两边欢快地走向舞台中间。通过他们的对唱、合唱、载歌载舞, 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恩爱、甜蜜的年轻夫妻形象。人物形象鲜明、具体、完整。这种集演、唱、服饰、道具于一体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空前的协和统一和尽善尽美, 实属精品, 不可多得。
四、结语
花鼓戏是传统的, 也是需要创新的。《比古调》既体现了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之精髓, 又有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之新举, 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 是花鼓戏改革创新的成功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相信在党中央的指引和亲切关怀下, 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昂首阔步地走下去, 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为文化自信、文艺繁荣增光添彩, 为伟大祖国建设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曾辉.湘西南花鼓舞蹈审美特征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 2015, 36 (7) :33-35.
[2]刘春光.重视戏曲审美的愉悦性-《刘海砍樵》演出随想[J].艺海, 2008, (1) :55-60.
[3]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 2007, (9) :102-105.
[4]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5]江正楚.祝天下夫妻恩爱一路同行-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赏析[J].艺海, 2010, (3) :28-30.
[6]陈永, 孟宪辉主编.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任铭月.浅析中国民间戏曲音乐花鼓戏-细品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J].大众文艺, 2012, (13) :28-30.
[8]王丽虹.花鼓戏《刘海砍樵》的结构及旋律发展手法研究[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S1) :56-60.
[9]洪晨.21世纪以来花鼓戏研究综述[J].戏剧之家, 2015, (18) :15-18.
[10]龙华编.湖南戏曲史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探讨设计境界说的美学思考研究
下一篇:广东业余民间曲艺社团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