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教育论文 >

“三课堂联动”的高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

时间:2019-09-27



  当前,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个性化,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行业所急需的中高端人才,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

  一、构建 “训研创”一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新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及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要求高职教育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能够培养出大批既能动手,又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实践能手,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和装备转型升级。
  各高职院校基本进入到内涵式发展阶段,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给予了极大重视,然而通常只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这种培养方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是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创新,通识性的创新教育是 “治标不治本”。
  “训研创”一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将创新素质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训研创”一体中的 “训”是指实训,涵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实训等环节,既包括课内的单元实训,也包括独立的课程实训周。通过 “训”的环节,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实践创新奠定素质基础。 “研”是指研究、研发,既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也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团队项目。通过 “研”的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能力,为最终形成创新能力进行心理和行为准备。“创”是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创业活动,主要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竞赛、 “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 “新苗人才”培养计划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 “创”的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训研创”一体的理念是对 “产学研”结合的提升。
  通过对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进行有效整合,将学生实训、教师科研、团队创业等活动进行有机融合,贯穿于学生实践创新教育的全过程。实训是学习过程,研发是学习过程,创新也是学习过程。 “训研创”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实训、研发和创新的项目载体一体化。实训环节的实践项目取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培养学生解决特定实践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跟随导师进行项目研发过程中提升其综合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创新活动的项目依托导师科研项目进行拓展,增强学生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和成就感。二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团队发展和教师发展一体化。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注重 “项目 + 导师 + 团队”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项目团队实践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和导师有效沟通,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三是实践创新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即通过探索式学习、参与/合作式学习、多样化人群的社会学习、基于批判性思考的学习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群体中互动的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

  二、打造以 “综合实训体”为载体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

  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受困于经费、场地等实际条件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仅仅是专业实验实训室的简单组合,尚未形成适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实训项目不真、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环境不足、企业联系不紧等现象,我院率先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创建 “训研创”一体的校企协同实训综合体,打造开放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
  “训研创”一体的实训综合体建设的目标,是将原有仅满足单一的实训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改造成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研究研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功能实训体。实训综合体的建设可以分为 “硬件”和 “软件”两方面。在“硬件”建设上,采用新建、改建和合建三种策略。对于新建的实验实训室,在总预算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学生验证性实验、课程实训所需的重复设备的采购数量,增购师生科研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对于现有的实验实训室,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添置师生科研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训室使用功能的扩展。在经费受限的条件下,可以联合企业进行共建。 “软件”建设的核心在于实训综合体的运营、管理机制和自我 “造血”功能。实训综合体要满足实训、科研和创新等复合性的功能需求,必须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单纯依靠校方的投入,不仅存在资金方面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实训项目的仿真性和科研项目的实战性无法保障。因此,实训综合体的 “软件”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实现 “校企生三赢”,企业提供真实的项目案例,学校提供研发技术和场地设备,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企业进行人才的提前培养储备,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方各取所需,确保实训综合体能够获得长期的良性发展。
  实训综合体良性运行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科研和进行团队创业。在 “导师 + 项目 + 团队”项目模式基础上,我们出台了相关的奖励学分政策,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经导师认定报院系审核后,可以免修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在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
  对于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院系指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对于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院系提供免息的启动资金支持。
  实训综合体良性运行的难题之二,是如何调动企业主动参与实训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我们采用 “三管齐下”策略,充分保障企业的合作利益。一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 “筑巢引凤”,吸引企业主动上门与校方联系,要求共建综合实践体,使校方有选择的余地,成功地变被动为主动。二是通过校企双方深度接触,增加教师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机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是选拔部分优秀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进入教师的研究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保障合作企业的利益。
  实训综合体的运营强调 “开放性”,坚持 “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教学、科研、创业三位一体,以提高实践创新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导师科研团队”、“学生创业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载体,将实训教学与教师研发、学生创业密切结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校中厂”和 “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生产过程融入学校教学过程,通过与企业生产线和企业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对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了解实际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情况帮助很大。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训综合体的所有实训环境和实训设备均对参与导师科研、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的学生无条件开放,并且安排实验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实践证明, “训研创”一体的实训综合体建设,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对于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构建以 “三课堂联动”为核心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三课堂特指实践创新教育的三个环节。第一课堂包括课程的实验实训、与专业课程配套的实训周教学、课程设计及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以课内实践为主。第二课堂包括专业社团、技能考证、各类培训、自主训练、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自主创业等活动,主要以校内课外实践为主。第三课堂涵盖企业参观、社会调研、专业认知实习、体验就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活动,主要以校外实践为主。
  “三课堂”真正实现联动,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参与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以培养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高素质、厚基础、强技能、有潜力的高职毕业生为目标,提出 “三课堂联动”的奖励学分制。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学分,在要求总学分达标的基础上,只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必须修满学分。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的活动全部作为“全人教育奖励学分”的计分项目,参加该项目所获取的学分,可作为通用学分计入所修总学分。按每参加有效学习、实践活动约 1 小时,计 1 学习积分的标准,按每 16 ~20 个学习积分换 1 个学业学分的标准,由系学术委员会批准兑换。对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个人申请后经院系批准,可以免修除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三课堂”联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正式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第一课堂方面,加强实训周形式的教学环节,对于重要的专业课程均在学期末另外加设一至两周的实训周,通过综合性的项目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解决实训项目不真、实训教师不强的问题,我们依托实训综合体,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共同承担实训周教学任务。在第二课堂方面,我们精心筛选了企业普遍认可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对应的国际 IT 认证证书,并以短期培训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学习能力,我们实施 “生涯发展导师 + 专业导师、学业导师、就业导师”的导师体系,即 “1 + 3 导师制”,对第二课堂进行全面指导。构建 “社团、项目团队、竞赛队、预就业工作室”
  多元课外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多媒体协会、蓝点工作室、专业竞赛队、“3 + X”项目 ( 创新、创业) 团队等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三课堂方面,在大一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不少于 1 个月的专业认知实习,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为主要目的。在大二暑期和大三第一个月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 3 个月的体验性实习,以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明确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体验性实习结束后,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方向的岗位课程进行强化学习。同时,我们进行了“小订单”培养模式的尝试,引导本地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企业项目化教学带动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提早融入企业工作岗位。

  四、结语

  实践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毕业生彰显自身素质的集中体现。如何建立完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是后现代知识观下高职院校教学转型的突破口。只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实践创新教育首先要构建 “训研创”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训、研发和创新的项目载体一体化,学生的个体发展、团队发展和教师发展一体化,实践创新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实训、师生科研、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在 “训研创”一体的培养模式指导下,打造以实训综合体为载体的开放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将实训场所单一的实践教学功能扩展为含实训、科研和创新在内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制定校企生 “三赢”的激励机制,确保实训综合体具备自我 “造血”功能。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上,“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训综合体为载体、以奖励学分制为纽带”,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校外,通过相应的导师体系,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l0 ~2020 年) 》,2010 年 3 月 1 日。
  2、滕利荣: 《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中国教育报》,20l0 年 5 月 1 日。
  3、孟庆繁: 《打破实践教学的“短板效应”,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11 年第 22 期。
  4、龚德良等: 《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计算机教育》,2013 年第 2 期。
  5、王丽萍等: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年第 10 期。
  6、汤佳乐等: 《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年第 1 期。
  7、曹屯裕: 《建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与职业》,2008 年第 11期。
  8、傅琼: 《基于心理规律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质养成体系》,《职教论坛》,2011 年第 17 期。

 

TAG标签:


上一篇:科学规划学校向善文化特色建设的蓝图
下一篇:新升格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