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硕博咨询:82274534

 

专本咨询:84468591

 

微信咨询:essaykey

TEL:15012858052(深圳) 

 

信箱: 82274534@qq.com 

 

请以前的客户主动联系QQ和信箱以方便继续为您服务。

 

代写毕业论文网介绍

本网站是由硕士、博士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代写团队所创办的平台。主要为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在 职研究生、单位公司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各种专业代写毕业论文服务的网站。提供的写作服务包括:代写MBA论文、代写MPA论文、代写EMBA论文、代写硕 士论文、代写本科毕业论文、代写专科毕业论文、代写研究生论文、代写留学生毕业论文、代写英语论文等等。作为八年的品牌,已经为几万名毕业生服务,让他们 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考核。本站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所代写MBA论文价格、代写MPA论文费 用、代写EMBA论文价钱都是最实惠的,欢迎咨询!

 

最新加入代写论文写手

YM,机电教授,YMT,日本千叶博士,教授
海豚,英国留学管理博士学历
LB,经济管理博士英国交流
maomao,经济硕士管理博士
陈先生,湖南计算机博士,7年教育经验。硕士研究生导师。
BJX,上海交大计算机博士,发表40多篇核心学术论文,
电子计算机类博士,3人组合
LLBZY,5人,工程,园林,农业生态中科院博士,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究
浙大,管理硕士,英语专业硕士
y,男,法学硕士
中国XX大学,会计硕士,英语硕士,管理硕士 各一名
熊,浙江,管理学博士,经济学硕士,擅长管理,金融、宏观经济、区域经济
英语专业硕士,英语,翻译论文
11,硕士,自由撰稿,编辑,经济、法律、品牌
文,硕士,擅长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MBA论文
兰大的硕士,西哲,社科
刘先生,擅长写作金属材料领域的专业论文
澳大利亚摩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MASTER
医学主治医师,某医学杂志编辑
剑,38,教育学硕士
某核心医学编辑
某中学杂志编辑
R,管理财会硕士,研究员
武汉工程博士,男,土木,结构,水电道路工程等
土木工程硕士,男,35岁,擅长工科土木工程,房建,园林,市政论文
左先生,武大MBA,擅长经济,管理,商业类论文
陈先生,大学本科副教授,英语专业硕士
陆先生,中科院基础医学研究生
杨先生,27岁, 武汉大学硕士,营销管理专业,武汉社科研究员,中国策划研究院协会会员,管理顾问公司总监。擅长经济管理、市场调查、行业研究报告。服务客户有中国银行,中银保险,香港铜锣湾百货等著名企业。
林先生,28,信息专业硕士,计算机研究室主任,国家高级电子商务培训讲师。
周先生,31,国内著名DVD品牌技术总监,重点高校讲师,期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电子大赛二等奖,指导老师二等奖。擅长电子类论文。
某艺术工作室,硕士学历,擅长现代艺术美术理论研究及创作。
刘先生,某著名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某著名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妇产科护理,以多产,高速,高质量著称。
kerry,北京某著名大学教师,擅长教育类论文。

首页 > 代写论文 > 文科论文 >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荒诞性研究

时间:2019-10-17

  摘    要: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当代着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之一, 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引发热议。阿尔比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结合马丁·艾斯林等学者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可知, 该剧沿袭了阿尔比一贯的荒诞手法, 在技法、情节与主题上均表现出强烈的荒诞性。与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同, 阿尔比表现荒诞又超越荒诞, 并将对美国社会的现实主义批判寓于后现代的荒诞手法中, 进而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爱德华·阿尔比; 荒诞性; 物质主义;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荒诞性研究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当代着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杰出的剧作之一。故事发生在深夜新迦太基大学中的房子里, 一开始, 乔治和玛莎就相互指责, 不停争吵, 并与前来拜访的尼克、哈尼夫妇一同进行了四场激烈的语言游戏, 游戏的内容就是相互揭露、攻击彼此的弱点。游戏中, 乔治和玛莎时不时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 甚至虚构出幻想中的儿子的成长片段。该剧一经演出, 便以其辛辣暴力的语言风格、真假难辨的情节设置以及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引发热议, 被以往多数研究者视为一部现实主义剧作, 认为其严格遵循了传统戏剧的“三一律”, 时间从午夜持续到凌晨, 地点在新迦太基大学中的房子里, 情节始终围绕乔治夫妇与尼克夫妇的四场语言游戏展开, 即保持了时间、地点、情节的集中和统一。事实上, 结合马丁·艾斯林等学者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可知, 该剧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荒诞派戏剧, 却充满了后现代戏剧的典型元素———荒诞性, 包括技法的荒诞、情节的荒诞与主题的荒诞。这延续了阿尔比一贯的荒诞手法, 将社会批判寓于荒诞之中, 从而使该剧实现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荒诞特征的完美结合。

  一、技法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进行戏仿, 后现代剧作家往往通过对经典的重写, 挑战读者对传统的一贯认知, 从而使读者意识到戏仿后不同于传统的部分。戏仿是对经典进行模仿、改写或颠覆, 从而制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中, 阿尔比多处使用戏仿的手法, 突出了作品的后现代荒诞性。其一, 场景的戏仿。剧中, 乔治和玛莎住在新迦太基某学校的校园里, “新迦太基”正是对“迦太基”的戏仿。迦太基是古时腓尼基人的城邦, 曾一度称霸西地中海, 之后却在三次布匿战争中兵败罗马而亡。剧中, 生活在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里的乔治和玛莎的堕落正好呼应了古城邦迦太基的失落。阿尔比描写乔治和玛莎酗酒、狂欢、戏谑的生活方式, 实际讽刺了美国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下人们精神的虚无。其二, 舞台布景的戏仿。剧中, “家中旧时代的陈设, 及美国国旗均象征了美国的黄金时代已成为过去”。 (1) 其三, 对欧洲古老传说中驱魔仪式的戏仿。据传说, 每年4月30日的夜晚被称作“瓦尔普吉斯之夜”, 是魔鬼和巫女的狂欢节, 这晚, 驱魔人会带领当地民众举行驱魔仪式, 赶走魔鬼和巫女。剧中第二幕的名称就是《瓦尔普吉斯之夜》, 在此幕中, 乔治和玛莎以激烈的语言游戏谩骂、攻击对方, 他们尽情酗酒, 极尽粗俗、暴力的语言, 房间里充斥着喧闹、狂欢的氛围, 二人的形象正是作者对狂欢节中魔鬼和巫女形象的戏仿。其四, 对传统童谣的戏仿。当乔治发现妻子玛莎意图与同事尼克假戏真做时, 他两次吟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事实上, 其原型是《谁害怕弗吉尼亚狼》这首童谣, 在这里, 阿尔比将“狼”变为“伍尔夫”, 对传统童谣进行戏仿, 再加以乔治戏谑般的吟唱, 表现了人物以极尽幼稚的举止掩饰痛苦情绪, 从而将“悲剧喜剧化”, (2) 制造出复杂的悲喜剧效果。其五, 对美国崇尚物质主义的商业社会的戏仿。剧中的大学俨然美国社会的缩影, 其中, 尼克作为新人, 千方百计谋求高位, 哈尼也对身为校长女儿的玛莎极尽谄媚, “大学作为文化、学术中心, 沦落为模仿生意场唯物质至上的成功法则之地”。 (3) 此外, 从哈尼和尼克因利益而缔结的婚姻也可看出, “在堕落的人际关系中, 婚姻沦为实现物质追求的工具”。 (4)

  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在谈及剧场创作时说道:“戏剧要尽可能的幼稚、夸张和愚蠢。情境的倒转必须野蛮、狂暴、粗鲁、突然。这种闹剧的意义才能表现出来, 通过它的不可接受性、愚不可及性, 戏仿地加以处理, 以掩盖它的严肃意义。” (5) 因此, 在后现代戏剧中, 动作常常被赋予比语言更为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 脱帽、戴帽、换靴这些简单动作的背后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中, 阿尔比巧妙运用了悲喜剧、闹剧等形式, 从而使作品充满怪诞、戏谑、夸张的色彩。剧中, 面对玛莎的多次言语侮辱, 乔治始终极力压制自己的愤怒, 以致后来瞬间爆发———以假枪对准玛莎, 并扼住了玛莎的喉咙。此处, 乔治将真实的愤怒精心掩藏在游戏般的戏谑里, 使观众感到真假难辨。乔治举枪后, 玛莎先是屏住呼吸, 而后随着开枪时雨伞的撑开而大笑。在这里, 阿尔比运用了戏剧的爆发模式:“强化, 加速, 积累, 扩散大突发之点, 心理紧张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观众因举枪这一动作, 激起了直接的、切身的反应, 随后解除紧张, 代之以宁静之感的释放, 这种解放采取了大笑的模式。” (6) 另外, 当乔治目睹玛莎与尼克玩游戏时, 两次戏谑般地吟唱童谣来隐藏痛苦, 而后, 他在凌晨四点读书的举动也极为反常。当玛莎故意提出与尼克单独呆在一起时, 剧本的舞台提示指出, 乔治“极为平静”。 (7) 他说道:“玛莎, 我一点也不惊讶。” (8) 事实上, 这是以喜剧性的外在掩饰人物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结合曾艳兵对后现代戏剧特征的考察可知, 阿尔比以荒诞的手法, “试图将剧中人的困乏转变成亢奋呈现给观众, 并采取闹剧的形式。因为只有在受苦受到如此恶毒时, 才无可奈何地发明了笑”。 (9)

  二、情节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情节的不完整性。总体来看,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大都通过乔治和玛莎无休止的语言游戏、厮打、谩骂及争吵来推动剧情发展。其中, 现实、虚幻、回忆相互交织, 既有二人过去婚姻的片段, 也有乔治和玛莎刻意制造的对幻想儿子的回忆, 时间的任意穿梭和自由跨越模糊了现实与幻觉的界限, 剧情的零散化、碎片化消解了传统戏剧所强调的情节集中。然而, 樊晓君在对阿尔比戏剧情节的论述中却指出, 其碎片化叙事看似无关, 实则是“为主题预设的隐喻信息”。 (10) 事实上, 阿尔比要传达的主题正散见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在其许多戏剧作品中, 女性原型大都具备攻击性, 相反, 男性原型反而较为被动和软弱。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中, 玛莎对乔治施行近乎霸权式的统治, 而乔治始终都在试图突破软弱丈夫的形象, 以确立自己的男子气概。乔治通过语言游戏, 极具策略地运用了双关、反讽、隐喻等手段, 撼动了玛莎在家里的绝对控制地位。需要注意的是, 乔治并非对玛莎进行公开反抗, 而是运用语言游戏来逐步剥除她的骄傲。该剧的结构正是以四场语言游戏为框架, 剧中充斥着大量的“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11) 用以代替戏剧情节的作用, 并“以语言构筑了世界”, (12) 这正是后现代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特征。在后现代戏剧中, 人物语言的典型特征是:“狂欢、间断、偶然性。” (13)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同样充满语言的无逻辑性。然而, 阿尔比对人物语言的处理看似混乱, 实则寓意深长。在第二幕中, 乔治对尼克展开追问, 试图揭露他的过去。当尼克谈论自己的家事时, 乔治眼神游离, 说话颠三倒四, 并未回应尼克, 而是低诉与玛莎的婚姻, 下意识地与尼克以利益为目的的婚姻作比较。此外, 乔治谈论哈尼时, 也一度沉浸在对玛莎的回忆里。在与尼克的交谈中, 乔治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尼克的相似:选择与玛莎结婚, 纵然以爱为基础, 却也有物质因素的考虑。随后, 乔治对尼克的每一步举动都预料精准, 甚至提前告知观众下一场游戏的名称, 暗示尼克试图通过与校长女儿玛莎私通而上位。后来, 尼克与玛莎的确想假戏真做。在观众看来, 这一预知的实现充满荒诞色彩。事实上, 阿尔比不仅以此巧妙地表现了尼克的虚伪, 同时也表明乔治惧怕与崇尚物质主义的尼克相提并论, 尼克与乔治看似答非所问、自说自话的失败交流实则流露出二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在后现代戏剧中, 语言似乎使沟通成为不可能。然而, 正如马丁·艾斯林所说:“观众正是了解了语言的非逻辑, 其逻辑性才显现出来。” (14)

  三、主题的荒诞

  在主题上, 荒诞派戏剧重点表现人物精神的扭曲和分裂。樊晓君认为荒诞主要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焦虑,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出现严重分歧、隔膜、不和谐, 导致人精神世界的扭曲、异化, 外在言行的荒唐、怪异。” (15) 而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中, 阿尔比却主要展现了主人公乔治自我顿悟的历程, 以后现代手法对美国社会进行现实主义批判。剧中, 无论是历史研究、儿子的编造, 还是激烈的语言游戏, 都代表着乔治的幻觉。他通过游戏带来的兴奋感麻痹自己, 使自己沉浸在幻觉中, 以逃避现实, 即对是否遵循物质主义的挣扎。乔治将自己埋在历史研究中, 不喜社交, 反复强调人不应只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并批判玛莎和岳父对金钱、权力的追求。乔治心怀理想主义信念, 却惧怕反抗掌控其前途的玛莎和岳父, 惧怕挑战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乔治对玛莎的言语侮辱及其与玛莎之间的冲突, 实则源于他自身的内心冲突, 即理想主义的乔治与物质主义的乔治之间的冲突。应该说, 阿尔比对主人公内心分裂状态的呈现正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主题之一。剧作接近尾声时, 哈尼撕着酒瓶的标签, 乔治回应道:“我们都在撕标签。” (16) 此处, “撕标签”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既象征着乔治对物质主义价值观虚无性的批判, 也象征着他在玛莎面前撕碎幻觉、重归现实的决心。随后, 玛莎直言:“想要免于蒙受乔治的软弱。” (17) 意指乔治缺乏获取金钱和权力的能力, 未能实现玛莎物质追求的愿望。儿子的编造正是基于玛莎对生活的不满, 当得不到金钱和权力时, 幻想中的儿子便是唯一的慰藉。之后, 乔治用幻想中的儿子对玛莎进行攻击:“在儿子16岁的时候, 她还试图破门而入, 亲自给他洗澡。” (18) 实际上, 这是在指责玛莎把他当作孩子来掌控, 迫使其追逐金钱和权力, 完成自己的愿望。结合乔治对玛莎物质主义的连番攻击, 宣告“儿子死了”, (19) 以及用拉丁文对死去儿子吟诵祷告的仪式可知, 他其实是在带领玛莎摆脱幻想的桎梏与物质主义的观念, 直面现实生活。乔治认为正是物质主义导致了二人婚姻的失败和充满幻觉的生活, 杀死儿子, 就是杀死物质主义。乔治提到幻想中儿子的死因, 与他早年未出版小说中小男孩的死因相同:“在乡间路上, 他为了不撞上一只豪猪, 突然转向, 直直撞到了树上。” (20) 其实, 这里所指的就是过去那个崇尚物质主义的乔治死了。当他宣告“儿子死了”, 意味着他已从幻觉走向现实, 敢于抨击物质主义, 并以此影响玛莎和尼克、哈尼夫妇。由此, 阿尔比通过对乔治自我顿悟历程的展现, 使剧作的荒诞主题得以升华为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注释:

  1 (10) (15) 樊晓君:《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6年版, 第125、240、117页。
  2 曹卫军:《从象征到魔幻---西方现代派文学主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 第236页。
  3 Lewis.A.The fun and games of Edward Albee[J].Educational Theatre Journal.1964, 16 (1) :37.
  4 Bigsby C.W.“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Edward Albee's morality play[J].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1967, 1 (2) :259
  5 (6) (14) [英]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 华明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10、127页。
  6 (8) (16) (17) (18) (19) (20) Albee, E.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M].New York:Penguin Books USAInc.1983.
  7 (11) (12) 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42、44、45页。
  8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第340页。

 

TAG标签:


上一篇:贺祥麟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成果
下一篇:《奥德赛》与《红鬃烈马》中男女的身份价值